“为迁移而教”的的策略探讨(1)(2)
2017-09-28 01:02
导读:总之,无论教师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演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将前后
总之,无论教师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演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将前后知识加以沟通和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高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三、依据迁移要求,教授学生认知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认知策略,致使迁移受阻,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知策略如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是促进有效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一些手段、措施,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迁移能力。因为认知策略中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如在什么条件下迁移、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等等,这些信息可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防止经验的惰性化。由于传统教学忽视认知策略的教授,且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自发地产生一些有效的认知策略,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教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教授必要的认知策略,提高学习与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认知策略的教授,既可以通过单独的策略训练课来进行,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来教授。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来教授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该具体学科的学习,而且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既可以直接教授,也可以间接建构。直接教授中,教师首先确定特定任务的有效策略(如记笔记),然后训练学生运用策略:①确保学生已经掌握策略运用所必备的先前技能;②给学生呈现策略;③让学生模仿策略,或给学生示范策略;④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对学生的策略运用情况给予反馈。间接建构指教师并不直接教授策略,而是通过任务指导如模仿、提问、塑造和矫正等来促进策略的运用。学生是在任务中建构策略的,即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整合新旧经验,形成个人化的策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总之,教师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将认知策略作为教授的内容,让学生知晓为什么要掌握策略、掌握哪些策略、如何掌握和使用这些策略、何时与何处使用这些策略,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使用、迁移这些策略。
四、依据学习迁移,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整个学习过程都具有导向作用。评估的内容与评估的方式是要考虑的基本内容。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原则来确定评估的内容和评估方式。
就评估内容而言,不是对简单的认知能力如记忆的评价,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对探究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不只是对知识掌握如知识的联系与综合的考察,而是要更强调对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与认知策略的考察;决不能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而应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主张既要评价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表现,也要评价整个团队的表现。
就评估方式而言,强调过程性评估、操作性评估和真实性评估。过程性评估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程度,着眼于有意义的问题解决与探究的过程。为了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可以运用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以及利用成长档案袋等方式,全面、客观地记录纸笔测验中不易展现和考察的能力与活动,如学生的口头报告、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实际操作活动等。操作性评估强调采用辩论、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以通过其具体的活动过程与结果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真实性评估强调应结合实际情境来考察学生的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考查学生能否将课堂中或学校中习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应用到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践中。此外,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对他人、对团体的有意义的评价过程中来,培养其准确的判断力和责任感,提高其对团队作出贡献的意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无论何种形式的评估,不管是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等多种方式的结合,还是纸笔测验与操作测验、自评与他评等多种方式的结合,都是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
总之,教师“为迁移而教”的各种教学策略,都是旨在促进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践中成为自主的、有效能感的高效学习者与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3]Forgarty,R.,Perkins,D.,and Barell, J. The Mindful School: How to Teach for Transfer. Palatine,IL:IRI/Skylight Publishing, 1991.
[4]Edwin S. Ellis etal., (1994),Re- search synthesis on effectiv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the design of quality tools for educators, A commissioned paper written for the center for advancing the quality of technology, Media,and materials, Yhe University of Oregon.
[5]王泽荣,赵清梅.学习心理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