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演进及发展趋势((2)

2017-10-02 03:02
导读:3.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发生更替,同时人们转岗或转业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企业界开始抱怨教育无法为人们的转岗与转业提供必要
  3.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发生更替,同时人们转岗或转业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企业界开始抱怨教育无法为人们的转岗与转业提供必要的嫁接,对个体而言,还得从头学起。于是,职业迁移能力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于是,出现了“关键能力”及“核心技能”的说法,最典型的案例是英国,不得不出台了GNVQs体系。     4.终身学习思潮涌动,让人们接受了“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观念,于是为生涯做准备而不是为即时就业做准备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这一阶段,如果把高职课程的取向比作钟摆的话,那么钟摆开始往回震荡,加入了一般职业素质。世界各国及地区在这两个端点中的位置再一次调整,如图3所示。         这一阶段,东德和西德于1990年走向统一,统一后的德国高职课程仍然延续西德原有的特色,同时职业学院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时英国提出了“关键能力”,澳大利亚提出“核心技能”的概念,把高职课程往普适方向回拉。     (四)强调继续学习能力的普适性课程(20世纪 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世界普遍受到新时代特征的影响,特别是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学习化社会等观念的冲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开始转变,于是迫使各级各类教育进行改革,高职也同样如此。于是,世界高职课程又发生了新的转变,其变化的方向是钟摆的继续回摆,往普适性方向发展,但此时的普适性却不同于第一阶段的普适性,它不是强调传统大学中的学科,而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这样的回摆不能看作是无效的往复。导致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如下。     1.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网络时代与现实世界共存,于是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周期大大缩短。这对原来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产生莫大的冲击,教授知识和技能不但没有意义,而且逐渐成为不可能,因为很难断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一定高于学生。     2.人本主义运动的蔓延,使得整个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满足职业世界的需求转为关注个体本身的发展需求。有人称之为“人格本位”。高职的课程也越来越关注入的全面发展。     3.新的时代中,职业岗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职业世界对人才的需求不再那么精确,而是需要复合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4.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高职的要求不单单是培养就业能力,还必须满足与就业关系不大的其他能力,例如更好的生存能力、升学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     在这些社会变化的促动下,世界高职课程的取向再次发生变化,加强了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世界各国及地区在两端点之间的位置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图4所示。         这一阶段,英国取消了“双重制”,所有的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中国的台湾也将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而且逐渐放开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大门,原来明晰且行之有效的双轨体系开始瓦解。日本企业内培训虽然面临终身雇佣制松动的挑战,但在理念上它依然认为:没有受过专门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进入企业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有如白纸,容易烙上企业文化的印记。这些都充分表明了高职课程向普适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世界高职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演变走向如(下页)表1所示。     二、世界高职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钟摆仍然继续,但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往返运动,而是一种有效的摆动     从上文分析可见,世界高职课程取向总是在专业性和普适性之间来回震荡运动,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震荡运动并不是无效的往复,而是具有不断进步的螺旋型上升的趋势,是有效的摆动。每一次都是在对前一阶段调整性否定的基础上前进的,每一次相对静止或平衡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一旦社会背景出现变化,平衡就被打破,再次寻求新的制衡点。这样的摆动趋势还将继续,但总体而言,其摆动的幅度在减小,逐渐向中间靠拢,但不可能停止在中心位置,因为社会背景具有动态性。          (二)世界高职课程出现整合的趋势     从世界高职课程结构的演变来看,目前出现了整合的趋势,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既不作为不同的科目,也不作为不同的模块,而是整合在实践活动中。典型的有日本出现的“体验学习”,美国“从学校到工作”的一些措施等。     (三)世界高职课程实施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世界高职课程实施主体的争论一直以来都是难题,总是在学校本位还是工作本位中徘徊。新世纪伊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就是多主体的课程实施。其多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但没有特别指出以谁为本,而更强调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三、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启示     根据上文对世界高职课程的分析,对照我国高职课程目前的状况,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取向的专业性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虽然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高职课程趋向普适性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但从其实质来看,我国高职课程目前的普适性实际上还停留于学科式的普适性阶段,而不是强调继续学习能力的普适性阶段。而且我国高职由于起步较晚,且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经历向专业性一端摆动的过程,因此专业性的缺乏是我国高职课程的主要缺陷。所以,我国高职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随世界共同的趋势一直往普适性发展,而是更要讲求专业性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高职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应逐渐走向融合 一直以来,我国课程的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目前国内出现的多种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应当成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姜  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