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1)
2017-10-02 02:0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尤其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尤其是高职学制缩为两年,各种课程模式层出不穷,课程综合化成为新时期较为重要的问题。就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目标、功能、原则和模式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课程;综合化
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两年学制,课程改革是其核心内容。因为任何教育形式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形态来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各种模式层出不穷,其中课程综合化代表了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高职教育有关课程综合化的问题进行思索和探析,以便能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课程综合化”,译自英文“curriculum Integration”。在汉语中,也有人将其译为“课程一体化”、“课程整合”,称谓不一。“综合”:有两层含义,一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整体和统一性为目的;二为从逻辑学意义上讲,与“分析”相对,是把事物的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考察的方法,辨别统一的思维方法,课程综合化的直接基础是学科的分化,学科的分化造成了分析性知识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化”融合了其本身固有的两层含义,准确地表达了“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应有之义。
一、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内涵界说
对于课程综合化的内涵,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课程综合化就是说仅仅将分化了的学科要素相互联系起来,另一种是学科与生活主题的综合,两者都是具有片面性而且模糊了对考察综合化内涵的理解。
课程综合化的哲学基础是系统论,其直接原因是学科的分化利于被掌握和吸收。学科的分化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具体领域的认识.但同时通常是支离破碎。尤其是对高职课程而言.高职课程综合化是根据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范围内的要求来分析、沟通和开发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或者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任务、过程为参考。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对职业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的系统联系,显然这种系统联系的课程综合化是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其内涵的界定侧重于科技向专业实用系统的转化,从而解决专业、社会需求、学习者等之间的矛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具体来说,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内涵可以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它是在高层次上对学科分化和专业课程分科的超越。(2)它是学科分化或专门化与综合化的辩证统一。综合化并不排除学科特性或专业特性,相反地,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的大部分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的性质,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生命和科学的统一性。(3)它不仅是课程结构的综合,也是课程内容的综合;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4)它是高职培养目标与实施过程的统一。(5)课程综合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要求尤其是企业行业的要求与学习者要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特性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需要的变化,社会实用型人才日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要求高职课程目标也要作相应调整,在课程改革中实行综合化。这是因为:
(1)职业分工日趋综合化,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的专业覆盖面拓宽,结构优化;
(2)现代生产方式的合作,要求高职课程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综合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要求高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4)职业流动的频繁,职业更替周期的缩短,要求高职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程综合化建设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它要伴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不断整合、系统化,在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它显现出不同的特色。现阶段,高职教育课程综合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开放性
开放性是课程综合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试想,一门专业课程闭门造车,与外界没有联系与交流,又怎么能够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又如何能够求得发展,不仅课程之间、专业之间、院校之间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课程,英国的BETEC课程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课程模式等·,对于培养高职毕业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群)工作,已为人们所共识。
2.弹性化
课程设置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不良局面,与高职密切相关的企业、行业的岗位技术不断更新,综合化的课程要充分地体现这一点。为课程建设寻找一个较宽的平台是课程弹性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院应有对课程的理解、综合、弹性,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岗位 (群)的需要。应以按岗位职业群为切入点,建立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以让高职学生拥有必需、够用、适用、实用的综合性科学和技能的组合。
3.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相对概念是呆板或僵化.主要指综合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反应。从僵化走向灵活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构成体系的关键是联系,尽管各种独立的知识要素是相对静止的,但联系是活的,是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去人们认为结构性课程体系这种灵活性会妨碍高校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其实不然,灵活性特征,因为就稳定性而言,呆板僵化的课程体系最具有稳定性。课程综合化实际上追求的是灵活性基础上的稳定,以及稳定性基础上的灵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整体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整体性,是零散的学科和内容组成的拼盘,而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则追求课程各个组成要素在达成目标基础上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使整体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整体性具体化为三个含义:一是综合性课程体系是综合化的学科发展,社会和学习者诸多要素要求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形成的过程也是它自身整体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接受综合化知识体系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知识和思维结构,还有价值结构都摆脱了传统课程体系下形成的那种片面性,这一整体的素质结构也是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三是指在综合化课程体系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这种课程体系中,联系不仅本身具有意义而还会赋予原先各个独立的知识要素以新的意义,形成一个增值的意义系统。
三、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原则
课程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高职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得到具体化和实现。高职的综合化不是进行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化的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应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据此,高职教育课程综合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结合原则
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作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升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职人才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指导.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反映其变化,以期实现教学与岗位需要的“零距离”。同时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重在掌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知识,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遵守“厚基础,强技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及基本能力训练,挖掘学生潜能,同时结合社会所需的先进性内容,给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相应的知识能力基础,使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因此,高职课程综合化必须着眼于.先进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