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1)(2)
2017-10-02 02:07
导读:2.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根据行业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平
2.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根据行业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平台,使学生具备平台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即具备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教学制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这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课程综合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训练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关键,这种易于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解决社会岗位中出现的新问题,就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明显的区别。因此,实践性成为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4.适应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新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转岗换岗的适应性要强。因此,综合课程的设计必须采取“宽口径”,课程内容涵盖面要广,因此,要吸取课程结构化的思想,对新信息、新动态、新进展进行职业能力结构化的处理,遵循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原则,注重基本问题的探究,以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目的,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可接受性又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使学生在能够承担的学习压力下,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为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文化基础水平,市场需求以及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研究决定课程综合化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适应性,培养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四、高职课程综合化的新方法
随着近些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各种,新鲜模式层出不穷,课程综合化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以下介绍几种新的高职课程综合化的模式:
1.以任务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是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只有在校期间加强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时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
“以任务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在一起,很难在教学内容中划分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旧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以任务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所以必须加以改革。新的教学方法要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服务,保证足够的训练和实际操作时间。因此采用以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任务报告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以职业基本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管理、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具体地说,像接触设备、生产工艺、业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事们的专业交流,等等。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不应根据学科系统性原则,按知识的形态、知识的层级、能力的类型、技能等设置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而应根据个体的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比如,可以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界限,让学生提早进入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个别前期知识按黑箱处理,采取螺旋上升型课程顺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职业分析、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这三个最重要的过程要素是高职课程综合化最突出的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同样,职业教育的课程也是职业导向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强调的是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态度(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职业能力获取的过程。学生应参与技能、知识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其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双元制使用的核心阶梯型课程模式,不但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而且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组成的三门主干科目,均摆脱了学科体系的约束,分别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从理论、计算、制图三方面进行了综合化。CBE、MES所使用的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技能模块组合课程,每个模块则分别以能力或工作步骤为中心进行了理论、技能乃至职业道德的综合化。
3.课程发展模式的课程综合化
课程发展模式有目标模式(objectivesmodel)、过程模式 (processmodel) 和情境模式(situationalmodel)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不具体,阐明怎样设计一个课程方案,而着重于设计思想的讨论,即时课程设计所持的见解、观念以及设计应有的思路,台湾学者司琦先生将其称为“课程发展模式”。
目标模式将课程设计分为四步:决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教材——评价结果。此模式是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各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是选择内容、组织教材、评价课程的依据,测量是该模式的重要特征,即强调明确、具体、可测量的行为目标。
过程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增进判断能力,以参与、适应、改造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此模式认为预期结果并不重要,而具有理解性、启发性的过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大学排名
情境模式认为课程即教师、学生及环境的沟通,强调课程设计应针对一个具体的学校和它的教师,即课程设计应符合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实际,重视家长和社区的愿望。
而这里所说的课程综合化,是兼收并蓄了这三种课程发展模式的长处,综合应用于一个科目或一个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因为目标模式虽然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不但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有许多内容难以确定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目标。而过程模式不强调事先预定的行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和学生的自我发现、自行探究,有其独到之处。当然,过程模式的局限性恰恰在于过分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忽视目标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容易导致混乱。情境模式则注重以环境分析或文化分析为基础拟定课程目标,强调课程设计应针对一个具体的学校和它的教师,即课程设计应符合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实际,重视家长和社区的愿望。将这三种课程发展模式综合化,就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五、高职课程综合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职课程综合化,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在具体实施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高职课程综合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优化的系统过程。课程综合化涉及到许多因素,宏观的如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人才就业政策、经费投入机制等,微观的如高职院校的管理思想、评价机制、实习实训条件、师资保障等。具体实施课程综合化时,还会牵涉到许多方面的制约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是高职课程综合化不是对课程专业化的否定,不是将课程机械的叠加,或是课程的简单综合,也不是课程的简单删繁就简,更不是削弱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含量,而是在承认专业化的前提下,优化组合相关内容的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整体性的构建。
三是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没有固定的课程综合化模式,并且每一种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各不相同,一定要根据高职学院不同的专业特色和目标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课程综合化形式。
参考文献
[1]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蒋永华.实施课程综合化,培养“宽专多能”人才[J].职教论坛,2004/9.
[3]许高炎.关于高等职业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4/10.
[4]陈延军.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课程综合化若干问题的初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7.
[5]任长松.课程综合化:概念、原则与多种设计模式[J].上饶师专学报,2002/2.
[6]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