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1)(2)

2017-10-02 04:41
导读:(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
   (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考核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专业课程,采用口试、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4)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专业管理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6)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渡学习”的浪费.割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减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经济、管理、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加强知识经济教育,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例如,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可设置四个专业方向: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工业分析、化工环保。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每个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保证三年不断线。其它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课程必须小,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约为1:1。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六周为限,毕业实习以一学期为限。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学生能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三是通过实际上岗工作实践,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5)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例如,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3.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气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智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树立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周一志,何新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4]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