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适应IT产业需求 培养高职“软件蓝领”(1)(2)

2017-10-02 04:41
导读:培养适应IT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一要让学生掌握适度的

    培养适应IT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一要让学生掌握适度的文化科技知识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软件编程专门知识,使之具备从事软件产业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二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三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四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软件职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即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战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索适应IT企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

    首先。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通过优良的课程体系,传授实用的教学内容,同时辅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强化外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使高职高专院校打造的“软件蓝领”掌握最新IT业界、软件业界的实用知识与技术。

    第二,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又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以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其表层结果是使学生取得日后立足社会的名片——学历证书,其深层结果是让学生在校完成“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开发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然而,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向企业输送的毕业生有的要再接受近一年的教育与训练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为适应IT技术高速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现实,高职院校应该开辟走出去、请进来之路,走校企联合培养实用人才之路,校企共同探索“订单式”“软件蓝领”培养模式,适当引入著名IT企业的程序员系列认证,按照IT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对“软件蓝领”进行再分类,突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必要的IT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取得步入企业的名片——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另外,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胜任“软件蓝领”岗位工作,高职院校应注重依托IT(软件)行业.聘请IT行业的专家学者、资深人士参与学校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将一些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更新教材等,使学生更快捷地接受IT职业需求培训,增强直接就业的适应性。这样既可树立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高级蓝领”的形象.也可改善高职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现状。

 

    三、适应“软件蓝领”培养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它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设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并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安排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规划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技能结构和专业个性化、层次性结构,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在目前的高职IT教育中,由于延用或效仿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仍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尚未形成科学适度的课程体系,因而带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①理论课程相对过多,同类课程重复设置,无故提高了学时数的占用率,既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高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求学愿望;②实习实践课程相对较少,难以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校内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辅助教学条件有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学生很少有(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模拟的软件项目开发,更别说参与具体的软件项目开发,因此也无法在老师、项目经理或技师的指导下,感受亲自动手进行项目开发出成果的充实感,或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项目组成员)协同进行项目开发的学习氛围,因此也就无法从实训教学环节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在毕业应聘工作时,一谈到软件项目开发等实际问题时,则张口结舌,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且脱离IT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双师型师资力量有限(几乎没有);实习实训教学指导书缺乏,教材落伍;教学模式正处于摸索改革、寻求发展之路的初级阶段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以IT软件行业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本位”为指导思想,即强调实用技术和规范的应用,而不探究深奥的理论.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拘泥于学科的系统完备.设置高职“软件蓝领”培养课程体系。

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相配套的是教材和实习、实训课题教学指导书,以及单项或模拟项目开发指导书。高职教材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必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教材编写的模式应该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高职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衔接的循序渐进原则,从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出发,对于单项职业能力或证书类培训教材与教学指导书,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逐层引入知识和理论,使高职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案例的整体知识考虑,将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学习,以减轻高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软件蓝领”培养特点,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高职现有的教师,特别是IT类教育的教师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没有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工作劳动过,一般都对一线的实用技术、技能比较生疏。众所周知,讲授应用课程的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界,是很难跟随技术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因此,一方面应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软件企业进行深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经常选派中青年教师到软件企业去强化技术与实践能力。再一方面是制定相应的选拔制度,直接从软件培训机构和软件企业生产一线聘请懂理论、有经验、会讲课的研发人员来作兼职教师或作论坛性质的学术、技术报告,以加速“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适应高职院校培养与输送“软件蓝领”的时代需求。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参考文献

[1]陈华芳.2005年中国IT趋势论坛称ICT市场:站在新一轮起跑线上.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4日(第6版)

[2]求职!求职!求职!.武汉晚报,2005年4月22 g(第61版).

[3]王建国,王林.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3、14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