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由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紧缺大量的生产一线的软件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 IT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的重任。为适应IT产业发展和软件企业岗位需求,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软件蓝领;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的软件业正遭遇着人才瓶颈。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6个部门的调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问题,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需增加百万人左右.在数控应用技术领域。需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些人员被业界人土称之为实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
一、软件业的现状及其“软件蓝领”需求趋势
在世界软件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中国的软件业已初具产业规模,与国际软件业领先水平相比,全球软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阶段,而中国的软件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中国软件市场正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计世资讯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其研究分析表明了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现状,2004年产值规模达682亿元,比2003年增长30%,其中国内用户的软件投资总量达539亿元,同比增长25.3%,预计 2005年增长速度将为28.1%,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907亿元,增长率将达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1]据湖北省软件培养基地发布的求职信息表明,全国已建成“国家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重点软件园”,基地与园内至少已培育出上万家软件企业,仅湖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就有600多家软件企业。[2]我国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已有北大方正、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集团、用友软件集团等等。而异军突起的印度软件业.因培养出了庞大的软件产业工人群.促成其号称世界软件业第二大国。印度的软件公司,动辄上千人,其中超过5000人的企业就有18家,企业中除少数的高级开发、项目分析人员外.其余的人都是从事基础编程的“软件蓝领”,软件生产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而每个基础编程人员则按规定加工整个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中国软件业要形成规模化经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软件人才匮乏与改进人才结构是首先要打破的瓶颈。从美国、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软件企业需要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软件从业人员理论上可以分为软件工人、软件开发人员、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在这一结构中每个人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流水作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从事软件编程工作的基础程序员——软件蓝领。
软件业内人士认为.新的软件生产模式需要的人才将呈“金字塔”型:大量需要的是处在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软件工人),占总人数的60%—70%;中间层是从事软件设计、测试设计的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属企业的高级人员,占总人数的20%-30%;处在最顶端的是社会需求的分析人员(项目负责人)。
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即中间层次的人才相对较多,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 (软件工人)甚少。软件企业基本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高学历人员在软件企业中,还要冲杀在编码第一线,集设计、施工、销售等于一身,从而造成软件成本居高不下,效率、质量也难以提升.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
不难看出,“软件蓝领”是软件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底座,而现有人才又供给不足。总之,我国软件业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人才数量不足;②人才结构不合理;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二、培养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
当前,我国的软件业需要大量的“软件蓝领”.然而,能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又供给不足,导致软件企业不得不使用高学历人才从事简单的“软件工人”就能胜任的基础编程工作。
(一)高职院校应当且有能力承担起培养“软件蓝领”的重任
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起点。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高等院校,从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大量的应用型、操作、动手能力强的低层次“软件蓝领(工人)”,应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起培养与输送这类人才的重任。
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定位为应用型或称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也应是向软件企业输送“软件蓝领”、“软件工人”、“软件基础程序员”的培养基地。
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软件人才的匮乏,而衍生培育了IT人才培养企业,如北大青鸟 APTECH计算机教育培训中心、NIIT、神州数码和 ATA等,他们从一开始就以全新的培养模式,以短、平、快、专的手段为软件企业培养输送实用、急需的人才。一些在校大学生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不是选择直接就业或考研,而是纷纷选择到这样的培训企业中深造一至二年,学习他们心仪的知识和技能,报考和获取他们向往的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这预示着新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向传统的教育行业发起了挑战,预示着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模式需要改革。
(二)建立高职高专“软件蓝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明确“软件蓝领”培养目标。借鉴IT人才培养企业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将“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政治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能适应软件企业编程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J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能适应软件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基础程序员,他们是软件中、高级人员提出制造某一软件方案的编程执行人员,他们也应按编程工序划分专攻方向,充当整个软件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生产的专门人员。
2.注重培养并开发“软件蓝领”的基本素质。IT业界人士认为:高职院校向软件企业输送的生产一线的“软件蓝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①具有软件开发实用知识和技能,良好的项目开发编程能力。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如当前国内企业常用的C/C++、VB和国际上最流行的Java语言,熟悉它的基本语法、技术特点和API(应用程序接口)、、②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即会使用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如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数据库软件、微软公司的SQLServer软件等。③具有软件工程的概念。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到安装调试完毕,基础软件编程人员都必须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过程,并能胜任各种环节的具体工作。④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特别是掌握专业英语(计算机编程所需)的基本词汇,及其相关的英语语法。⑤自觉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软件业是一个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软件人才的与人合作意识与精神、求知欲与进取心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⑥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