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1)(2)

2017-10-03 03:28
导读:学校文化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工作,其信念、工作方式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只有当学校学习文化为成员所理

学校文化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工作,其信念、工作方式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只有当学校学习文化为成员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内在价值时,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学校文化的保守性也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要发展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进化文化。文化创新进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首先成员要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在成员的观念心态上得以表现,然后由观念心态的转型引导成员行为风貌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学校文化。当代西方哲学有所谓语言的转向,提出哲学应该从主体中心转化为语言中心,也就是对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研究。交互主体性必会牵涉沟通和互动问题,而语言正是主体间沟通、互动时最重要的工具。营造平等的对话语境,赋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利,使其能够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和对事物的思考,互相尊重、信任,让教师能够宽容地认同彼此存在的心智差异,不断促进专业发展,是建立积极的学校文化的关键。

同样,学校结构支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组织具有权力分配的等级化、分工的专业化和明确的规章制度等,它具有规范学校教育行为的价值,但由于科层制的条框界限分明,削弱了员工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和新鲜感,使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或者对官僚行政组织规则过度依赖而引起低效率和惰性,从而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需要根据结构在功能、历史及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来设计组织结构,因此每所学校的结构不尽相同。学校结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它应能帮助组织处理并解决参与、问责控制及酌情权,发展及日常运作、动机及责任之间的冲突。富兰(Michael Fullan)极力倡导“把学校从一所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型的社区”。[13]我们要开发学校结构支持条件的活力和发展能力,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多元化,不断加强反馈,促进学校结构的有机结合,关注制度体系的梳理、评价、生成、调整和重组,实现学校结构的多元互动和生成,加强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扩大教师的参与决策机会,尊重教师教学专业选择权,建立教师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

对教师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学习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众所周知,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那么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教师的自我规划就是运用系统思考,对“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进行系统设计,制定自身的工作与学习的计划。在实现自我规划中,教师在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的同时,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超越,实现新的自我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不断地“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自己的工作“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14]从真正意义上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由于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了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定式和行为取向。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升创新改变的能力,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当然,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要克服习惯性防卫。其次,要善于反思,觉察自己心智模式的缺陷,找出它与现实改革之间存在的差距。再者,教师要乐于舍弃旧习、抛弃成见、敞开胸怀,建立与别人的协作交流。可以说,教师是在集体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背靠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面对面,沟通的竞争才能取得双赢”。[15]教师要与专家、同事开展协作交流,运用头脑风暴法,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参与学生合作,以己为榜样带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

(三)提倡教师团队学习,激发集体智慧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可以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学科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主干课主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一支教研组,这些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给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产生新的想法,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要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所以,要鼓励教师说真话,适当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内部交锋,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和谐气氛,整合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四)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和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教师工作组需要建立强烈的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的气候,才能使成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相互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学校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可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当前很多学校已陆续建立起自己的校内网站,通过在网站上设立校园文化、教学科研、教学动态、教师园地、学生园地等栏目来形成知识的平台、交流的空间。此外,社区人士、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对网站的浏览来了解学校、老师、孩子的动态情况,加强社会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

(五)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

学校要不断开发校本培训,力求做到教学、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深度会谈、对话、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说、做、写”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因直接以教师的提升为目的,有可能更好地将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与学校的实践背景结合起来,与自身的日常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从他们熟悉的实践细节开始,逐渐引领教师形成共同的愿景。在这个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自身的专业发展设计,分享经验与困惑。共同愿景的创立在学校空间与个人空间之间达成了相对平衡,使得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有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在实践情景的互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只有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了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根植教师教学实践

教师的真正成长不仅在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还在于教学实践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实践性知识为保障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综合性、隐蔽性和个体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教师主体地位与教学实践和学校背景相结合。学校应以教研组活动为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建立一个学习、反思、创新的新型师资培训模式,使个人与组织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协调地发展,促成“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对话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朱宁波.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72.

[2]刘捷.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53.

[4]李金云. 灵武国家课改实验区新课程事实调查报告[J]. 宁夏教育,2002,(7—8):11—15.

[5]高凌飚.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初探[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6—121.

[6]李永生. 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7]李志厚. 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论研究[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35,2.

[8]杨成礼.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方式调查与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4):102—103.

[9]张波. 对当前中国中学教师能力素质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106—110.

[10]〔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 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Day, C.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 of Lifelong Learning[Z]. Falmer Press, 1999.

[12]MacBerth, J. Effective School Leadership: Responding to Change[M]. London: Paul Chapman. 1998. 63.

[13]富兰.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 中央教科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6.

[14]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 1997,(9):4.

[15]倪海珍,柴小林. 改善心智模式 创建学习型组织[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78—7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艺迁移与教师专业发展(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