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1)

2017-10-03 02:2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建构

摘要:建构地方文化课程需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找准地方文化课程的性质定位:体现活动型与综合性;确立地方文化课程的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策略上应确立课程建构的基本逻辑:在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上寻找结合点;把握课程选材的主要特征:凸显综合性文化生活事件;瞄准课程教材的创作视点;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对话互动的呈现方式;追寻课程功能的有效拓展;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建构;基本理念与策略

一、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

当代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怎样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塑造新一代高素质的公民,就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地方文化课程正是为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的一个重要资源。

(一)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

当今的文化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世界。每一种民族文化对于所属民族来说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早已为人类学家的研究所确认。从整个人类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这也是为一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所证实了的事实。有人还认为:保持文化的多元化,才能避免文化走入“特化”的道路,在当今西方文化已日趋特化之际,保持其他族群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特性,就如同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物种一样,是为了人类全体文化的永续存在而保存。地方文化课程既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在文化传递中引导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实现地方文化课程传承功能的根本。

但是,如果对地方文化只认同、服从,而不反思、批判,从根本上说就不是或不符合教育的本性与逻辑。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如果教育仅仅被弄成由被动的、有依赖的学生去对以往的人类成就做某种无益的复诵,那么教育似乎就失去了意义。”新课改形势下的地方课程,从功能上说,应从对文化的传递与占有转变为对文化的发生与创造;从课程实施看,应由基于“外部塑造”的灌输式与认同式模式转变为基于“教育对话”的互动式与反思式模式;从教学过程看,应由机械、被动传承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建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促进文化变革、生成的过程。

地方文化教材不仅是课程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应是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唤醒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文本。以往的教材大多是单向的独白文本。哈贝马斯指出:“文本是一种语言,她像一个‘你’一样说话。她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文本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与读者对话。文本与读者实现对话,才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探究欲望,才能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观点和认识才能不断与教材融合。而正是在这种融合中,学生进行着自主建构,生成出新的意义世界。

(二)地方文化课程的性质定位:体现活动型与综合性

地方文化课程是为实施公民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

地方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统整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地方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活动。

(三)地方文化课程的目标确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构地方文化课程应当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根据地方文化区域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了解家乡所在区域文化的有关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体验对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服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

(2)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

(3)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

(4)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

(5)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资料,学会筛选资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观察、感受、体验、探究,了解和参与生活;

(2)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历史文化传统,接受优秀传统,评价现实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区域文化的产生经过,体验在区域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热情,关注家乡所在的区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2)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3)注重社会实践,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策略

(一)课程建构的基本逻辑:在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上寻找结合点

文化相对自然,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经由人为的努力所展现的新面貌与新境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以智慧与双手改造环境,表达情意,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面对如此庞杂的认识现象,各地对地方文化的记载大多数都是从成人的视角来审视,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呈现,从专业研究的眼光来论述,写得比较艰深,连成人都很难有兴趣去细细阅读,更何况是学生呢?以下以《维扬文化》为例加以阐述。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