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若干思考(1)

2017-10-03 01:0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若干思考(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

 

摘  要: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笔者在深入探讨高职教育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并思考了目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

 

    一、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

    1.从学分制改革的实质看。我们知道,学分制的产生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在设置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照顾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进度要求。此外,通过自由选课,可以使一部分学生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同时也为在校学生转专业提供了可能。从师资培养角度讲,选修课的开设,也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专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在于一方面增强了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弹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分制改革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从办学方向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就业市场需要是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之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增强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学分制改革实行后,根据专业素质和能力需要,在设置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选课制,可以设置一些符合社会最新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复合型课程来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3.从能力培养方面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着力解决课堂教学和职业训练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因而要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分制实行后,那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课程或者实践水平较低的教师将会失去吸引力,这将促使教师主动深入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和新的管理模式,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促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此外,学分制改革推行后,可以对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给以相应的学分奖励,可以使其免修免考相对应的课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4.从生源特点来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结合教师的指导,适当安排学习计划和进度,即可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就业;也可延后修满学分,延迟毕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就业的灵活性。此外,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课,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同时,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增强了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参与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从高职教育整体发展角度看。学分制改革的推行,有利于区域间、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协调发展。作为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在师资、硬件设施、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增强校际合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施的主要因素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也使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师资数量的紧张。这给学分制改革的实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师资数量会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规模。此外,由于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同时也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因而许多教师对学分制改革存在抵触情绪,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保守倾向,这也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对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学分制改革实行后,选修课的增加必然使教室资源、实训室、实验室资源和硬件设施更加紧张。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和职业训练之间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训练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方式进行,由于外部社会条件的限制,目前主要以校内实训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相应配套。实行学分制要有充足的硬件资源作保障,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设备不仅数量要增加,而且要提高教学设备的多样性和多用性,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和改造,配备数量足够、规格各异的教室和专用学习室,重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加大教学设施的开放度,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许多教学设施,如机房、图书馆以及实训室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利用率不高。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