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若干思考(1)(2)

2017-10-03 01:03
导读:3.管理系统的观念调整。学分制改革不仅是高校教务部门内部的事,还需要各个行政部门和后勤机构的积极配合,进而使整个学校的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
   3.管理系统的观念调整。学分制改革不仅是高校教务部门内部的事,还需要各个行政部门和后勤机构的积极配合,进而使整个学校的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有之意。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部门和后勤机构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能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此外,各级管理者对学分制的实质、实施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学分制改革的开展和实施。因此,对学分制的研究、认识和宣传不应只局限在教师和学生,各级管理者同样需要提高认识。

此外,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生自由选课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组织,一门选修课堂上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院系和不同的专业,这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同时,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费将与学生所选学分直接挂钩,选修学分多的多交费,选修学分少的少交费,这也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处、财务部门与教务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分制

    1.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分制改革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分制改革要落到实处,首先要保证能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目前影响高职院校选修课开设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问题。师资紧张是制约选修课开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学分制改革真正推进深入、落到实处,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确保一定的师生比;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个基础上,缺口部分再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来解决。但是,兼职教师的增多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经费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而如何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要充分利用教室资源和后勤服务设施。教室资源和后勤服务等硬件设施也是影响选修课开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的逐年推进,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室资源紧张的问题。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下其他高校的做法,即如何充分提高教室的利用率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把每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或45分钟改为40分钟,从早晨8∶00到中午12∶00总共可以排5节课,下午从1∶30到 3∶50可以排3节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可以集中在晚上或特定的两个下午进行。排课量的加大要求教务部门与各院系的教学秘书进行协调,各院系的专业课由教学秘书负责安排课程表,全校性的公共课由教务部门集中安排。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各院系二级管理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教务部门的压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

    3.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选修课的增加还要求引进现代化的选课管理软件系统,这样就会使选课、改选、补选以及成绩记录和公布等工作在网上进行,方便快捷,从而使教务部门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同时,网上选课也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选课信息系统了解授课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和教学成果等各方面信息,以及各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专业方向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选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 要正确确定高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就是服务,就是为实现预定目标,为所辖对象进行一系列服务活动。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管理的目的,就应当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去实现这个目标;高校的管理活动,就应当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组织者,高校管理者就应定位在“服从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上。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推行学分制的过程就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开展过程。学分制的推行,必然涉及到原有管理模式方方面面的改革,也必然增加许多的麻烦和工作量,至少在开始阶段是这样。但是,既然管理活动是服从于、服务于管理目标的,管理者是为管理对象服务的,我们就应当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麻烦和困难,把这些麻烦和困难看成是必然出现的一种过程,然后用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分析问题,采取各种办法和途径解决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平稳推进。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不能盲目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而应该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开创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改革新思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号召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员工深入学习和研究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实施条件和制约因素,深入分析和借鉴其他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分制改革实施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具体落实各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周立春.论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4]武  荣.学分制与课程体系优化[J].江苏高教,2001(1)

[5]满希明.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1(4).

[6]陈冀平.学分制推行中的两个认识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