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与构想(1)

2017-10-02 06:4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与构想(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提出高职院校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提出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有的自主权,使学校课程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课程内容要影响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提高;开放的课程总量要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课程教学过程和回应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应因学校规模极度扩张而导致课程评价与管理效果的减弱。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特征;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其成效的取得和目标的达成需要依赖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发明和文化的新塑。其关键在于要以教育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都要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进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

    国内外知名的高职院校,其课程建设无不充分凸显关注社会需求的价值倾向,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校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学校课程,新设课程事先都要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和预测,课程内容要注重反映社会实践的直接需要。比如新加坡、澳大利亚的职业院校的大多数课程,就专门反映企业遇到的生产技术问题和其所处的工作环境。

    第二,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实践。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外,课程内容要强调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比如德国的许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公司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在教学环节上,许多学院也强调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

    第三,社会部门(包括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保持与学术界和行业的紧密联系应成为高职院校的惯常举措,高职院校要定期邀请一些社会部门(包括企业)直接参与学院的课程设置,从而使很多学校的课程有着浓厚的企业背景。如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合作企业参与知识开发,并为其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二)结构化、系统性设置与学生个性化选择兼备的选课模式

    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高职院校要形成相当完备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学校丰富的课程储备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除了核心课程是必修课程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地选择相关选修课程或方向课程,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另一方面,学校对每一学位的课程设置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的安排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渐进展开,要十分强调课程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以发挥课程教学的整体力量,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学会相关本领。学校对学生的选课有着明确的发展要求。事实上,学生选课并不是简单地选择一门或几门零星的课程,而是选择一整套不同指向的课程系统。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选课都有明确的先期课程要求,以确保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

    (三)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

    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外,教学活动中还要经常灵活地穿插着讲座、实践课程等各种非正规课程,并通过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的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氛围。

    一是强调实践课程。课程中既有基于实践而来的基础理论研究,更有实际训练学生能力的内容,包括实习和企业参观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授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和应对未来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等有关社会机构参观学习,作为正式的学校课程。

    二是正式的课程与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非正式课程共存。高职院校开设专题、讲座等非正规课程,它们并不仅是正式课程的补充,而且应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课程与讲座、专题等非正规课程的并重,反映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要求相结合的特征。这种讲座、专题往往反映了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人应大多来自业界。

    (四)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学分制。相比学年制,学分制的实施要更注重反映学生的需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明确课程建设要体现产学研和学生这两个中心,所有课程都围绕这个两个中心来实施,力求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价值的双赢。

    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个体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研究讨论课和实践性课程等层面,而是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并创造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互动。

    (五)适应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开放的课程建设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步伐也随之力口快。高职院校的课程要逐步突出国际化的特色,意在让所有学生都能熟悉和掌握全球化背景下运作的模式。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快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多种模式办学。

    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作为一项国际交流工具,在高职院校应得到高度重视。有条件的学校的一部分课程可采用外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外语。与此同时,学校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

高职院校更要把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当作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途径来抓,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考核、教学语言等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全面接轨;加快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在教师吸收国外最新知识的同时改造其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其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高专实践性课程设置模式的新探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