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与构想(1)(2)

2017-10-02 06:49
导读: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变纵向的学科体系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综合结构 高职院校如果仅仅重视学术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变纵向的学科体系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综合结构

    高职院校如果仅仅重视学术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将会导致那些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学生缺乏就业的思想准备和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和工艺学日益渗透到各项职业活动中,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充满着科学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劳动”,①要求职业教育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往往只重视单项的、狭窄的职业操作技能训练,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比较薄弱,将导致高职的毕业生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本专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需要的目标出发,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同时,将课程分解,按照职业应用需要,与专业课、文化课重新组合成横向课程结构,使高职教育内容与岗位实际融合,使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衔接,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②

    (二)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动调整与拓展学校课程

    强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使学校课程建设成为沟通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桥梁,从而真正确保学校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突破传统的学科导向模式,应该直面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通过自己高质量的研究作出即时的回应,这是学校课程建设得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

    就目前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延伸与拓展(对一些理论色彩较浓的课程逐步向应用性延伸,形成一批既有基本理论概述,又有一定应用技术内容的新课程)、交叉与综合(将内容基本接近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中形成一门新课程)、分化和发展 (在涵盖面较广的课程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将某一内容抽取出来,通过知识的加工和整合,进一步;形成新课程)、停办和新建(对内容陈旧、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进行停办,并根据需要重新开设新课程)等方式与途径,对现有课程内容作进一步的调整与拓展,逐渐增加学校的课程总量。

     具体教学环节应重视和加强教学实践,将其纳入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局限于第三学年,也可以考虑建立一种依托行业办学的合作培养机制。

    (三)发挥办学特色,形成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原有办学基础和强烈的社会需求,决定学校理应紧紧围绕行业及产业结构这一核心实施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并形成学校的核心课程体系。

    建立核心课程,确定各科目的最低学习标准和基础学习要求,进而建立相应的扩展性课程。每类课程应确定基础性要求和多层次的发展性要求,并相应确定各自的学习领域。基础性要求与一定层次的发展性要求相结合,形成一定领域的基础学习目标。

    建立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结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完善课程类型,充实课程结构

    精心研究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作好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学校课程进行分类,组合成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不同课程组群,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开发多种选修课,建立学分制,实行课程的动态管理。

    与社会承认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培训要求挂钩,从学生入学起实行职业技术课程全员和全程培培训。

  统筹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将讲座和专题等非正式课程纳入课程管理的范畴,以实现课程体系化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

  培育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课程,尤其关注交叉、复合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五)改革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标体系,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

    抓好课程生成这一关键环节,改变课程生成由部门领导指派的方式,形成由校内与校外联合生成课程的机制。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和发挥系、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

    制定和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除了注重课程的学术要求外,还应关注其社会实践性要求,严格遵循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等原则实施评价。实施过程,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引入社会评价因素,注重及时淘汰或与更新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六)加大课程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

    在现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通过引进国外高校课程、教材和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国际通适性水平。

搭建课程建设的重要孵化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把学校建设成为反映行业最新发展的顶尖培训基地。同时,注重对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孵化,经过积累,将及时反映本行业国际最新动态的专业培训课程和教材经过一定程序的提炼和吸收,使之转化为学校最新的课程和教材。

 

[注  释]

①    孙祖复.联邦德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改革[J].外国教育资料,1993,(3).

②探索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抓住六个转变,实现跨越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2—24(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高专实践性课程设置模式的新探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