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1)

2017-10-02 06:1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高职教育的基本学制要逐步从三年改

 

摘  要:高职教育的基本学制要逐步从三年改为二年,这是高职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学制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笔者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现状的分析以及二年制高职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二年制;高职教育;学制改革;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使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老三段”或变相的“老三段”。在教学计划中,除去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环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重心错位,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十分薄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下,学生用了很多时间去“打基础”,学习了很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使高职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二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二年制高职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二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二年制高职课程目标定位在“员”这一层次比较合适,如程序设计员、网络管理员、数控机床工艺员、数控设备维修员等。

    二年制高职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即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形成“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培养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首先,应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指向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要统筹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2.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二年制高职由于学习时间的缩短,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专业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每个专业都应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包括理论课程间、理论与实践间、实践环节间的整合,应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要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3.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与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因此,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4.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原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遵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采用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以养成学生现实的职业能力为课程主要目标;按照实践活动形成的需要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工作项目为单位,以职业活动进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专门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理论是重点、实践是附庸的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5.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还应增设数学、物理、外语及人文社科类、先进专业技术类的选修课程。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