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在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满足企业“订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满足教育自身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提出了在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传统的刚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转变为现代的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将传统的大批量的服务转变为现代的大众化的服务。这个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主要由核心课程(必修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衔接课程(桥梁课程)构成。最后提出了实现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分制;课程改革
一、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1.满足企业“订单”的要求
长期以来,企业所需员工主要是通过组织调配实现的,企业一般无权拒绝上级组织或人事部门派遣的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它所欢迎的和不欢迎的员工。在这样的人员配制状态下,职业院校当然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培养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员工主要是通过市场配制实现的,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开始拥有自主权,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就会被录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员工,就会被企业拒之于门外。在这样的人员配制状态下,职业院校就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培养毕业生,职业院校必须倾听企业对未来员工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努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企业对未来员工的需求集中地反映在企业用人的“订单”上。
2.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大学毛入学率在低位徘徊,高中阶段入学率甚低,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任务还很繁重,职业教育也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人民群众期待的是他们的子女能够获得一个学习岗位,不管这个学习岗位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岗位,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学习岗位并不向往常那样令人羡慕了。学生和家长更多的是选择,普通教育当然是首选,而后选择优质的职业院校和专业。某所院校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会选择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院校。
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一致的,经济效益较好、工作环境较好、有利于个性较好发展的企业往往会成为学生的首选;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还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别。例如,机械加工和汽车维修人才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紧缺人才,但是不少地区的学生就是不愿意就读这两个专业;而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和会计人才,市场已趋于饱和,但学生和家长却往往对此情有独钟。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服务的功能。职业院校所提供的服务既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它的出口就会出现问题,它所培养的学生就会找不到就业岗位;如果仅仅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它的进口就会出现问题,它就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职业院校必须同时兼顾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
3.满足教育自身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
除了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之外,职业院
校所提供的服务还要进一步满足教育自身的要求,满足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满足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是实现教育立交桥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而是终身教育中一个既相对独立但又与其它教育类型互有联系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涉及职业教育的内部,还要十分关注职业教育与其它各级各类教育的接口问题。
二、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教育自身的要求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如下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传统的刚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转变为现代的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将传统的大批量的服务转变为现代的大众化的服务。这个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主要由核心课程(必修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衔接课程<桥梁课程)构成。
1.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的框架结构
(1)核心课程(必修课程)
核心课程(必修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三部分构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保证某一专业的基本规格要求的实现。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由基础数学、基础语文、基础英语、基础计算机和政治、体育等核心课程构成。所有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年轻人必须首先学习这部分课程。此后。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某一大类专业学习,或是机电大类.或是信息技术大类,或是商贸大类.或是药学大类,或是艺术大类。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支持本大类中所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大类不同,设置的课程也不同。如商贸大类由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等课程构成;机电大类由工程制图、机械基础、电气基础等课程构成;药学大类由药用化学基础、药学基础、医学基础等课程构成。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具有宽和浅的特征,课程门数大多在3—4门之间。所有选择该大类专业学习的年轻人都必须学完这些课程。此后,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属于本大类的相关专业,如商贸大类可选择国际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现代物流专业等等。
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支持本专业的所有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不同,设置的课程也不同。如商贸大类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以及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所有选择该专业学习的年轻人都必须学完这些课程。此后,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属于本专业的所有专门化方向,如商贸大类市场营销专业根据营销方向的不同,分设商品营销、房地产营销、保险营销等专门化方向;根据商品的类型,分设汽车营销、家用电气营销、服装营销等专门化方向;根据商品的业态,分设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百货经营,甚至移动商务等专门化方向。
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一般应由国家制定,通过法规颁布,是职业院校实施教学的主要法律文本。为了有效的控制教学质量,国家有权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实施统一测试。
(2)拓展课程(选修课程)
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由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专业纵向延伸的选修课程、工具类的选修课程、文化基础加深的选修课程等六类课程构成。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满足企业和学生的特殊要求。
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
陶冶学生情操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任选的选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可以是音乐、美术、舞蹈方面的,可以是唐诗、宋词、元曲方面的,可以是球、棋、艺术体操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思想品德、职业指导方面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具类的选修课程
工具类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任选的选修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指外语、计算机、数学、哲学等课程,比基本要求更高、更深的那部分课程。部分学生学有余力,又有兴趣,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多选修这部分的课程,以便提高自身的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
文化基础加深的选修课程
文化基础加深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任选的选修课程。职业教育很难给所有的学生都提供较高层次的文化基础课程,但这并不妨碍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实现学习较高层次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愿望,他们可以选修这部分课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
跨系跨大类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任选的选修课程。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它大类的课程。如机电大类的学生选修信息技术大类或商贸大类的课程,商贸大类的学生选修信息技术大类或艺术大类的课程,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
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限定选修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相邻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学部分电气或电子专业的课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部分国际商务或现代物流专业的课程,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业纵向加深的选修课程
专业纵向加深的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限定选修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指本专业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方面内容的课程,学生在修完专业主干课程之后,再选这部分课程,可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的好坏多少,是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是职业院校满足企业需求、满足学生需求、满足教育自身需求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改革的重点。开设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给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舞台。
职业院校开设什么样的拓展课程(选修课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业院校自身,并不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开设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而是主要取决于企业和学生的需要。凡是企业和学生需要的课程,职业院校都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去开设,凡是企业和学生暂不需要的课程,职业院校即使有条件开设也不应开设。
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是动态的,今天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并不意味着明天就一定受欢迎,当前暂时不受欢迎的课程,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一定不受欢迎。它犹如一个活跃的股市,不断地增发新的股票,同时又不断地将某些业绩不好的股票摘牌。当然,最终所能保留的课程无疑是本校乃至本地区的精品课程。
(3)衔接课程(桥梁课程)
衔接课程(桥梁课程)满足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点,衔接课程(桥梁课程)主要有: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衔接转换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衔接转换课程主要是指公共基础课程的衔接,特别是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之间的衔接转换。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课程衔接转换是双向的。中职向普高课程的衔接转换,主要以普高课程为依据,在中职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再学一部分未学的知识点;普高向中职课程的衔接转换,主要以中职课程为依据,在普高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再学一部分未学的知识点。追加的那部分课程就是衔接课程(桥梁课程)。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