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转换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转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转换是单向的。中职向高职课程的衔接转换,主要以高职课程为依据,在中职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再学一部分未学的知识点。追加的那部分课程就是衔接课程(桥梁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衔接转换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衔接转换课程主要是指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转换。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课程衔接转换是双向的。职业培训向中职课程的衔接转换,主要以中职课程为依据,在职业培训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再学一部分未学的知识点;中职向职业培训课程的衔接转换,主要以职业培训课程为依据,在中职已学技能点的基础上,再学一部分未学的技能点。追加的那部分课程就是衔接课程(桥梁课程)。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可以通过衔接课程(桥梁课程)的联系实现相互间的自主转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衔接课程 (桥梁课程)实现有机沟通;岗位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可以通过衔接课程(桥梁课程)实现相互间的融会贯通。衔接课程(桥梁课程)将两类既独立又有联系的课程有机的沟通起来,学习者就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尽可能少的重复前提下,从一类教育灵活地转换到另一类教育。
2.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结构的运作
如上所说,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主要有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静态的、刚性的、相对稳定的,是用来保证一个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和一个职业的基本人才规格;一部分是动态的、柔性的、可变化的,是用来满足企业、学生的特殊要求的。每个学生所学的课程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每个学生所学的课程都深深地带上自身的和将要从事就业的企业的烙印。
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结构的运作详见下图。
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结构将专业依次分为大类专业、专业、专门化方向等三个层次,目的是理顺现有设置专业中的逻辑关系,改变当前专业设置的无序状态。
该课程框架结构设立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等三个平台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自主选择大类专业、主干专业、专业化方向预设接口,学生可在尽可能少的重复学习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
该课程框架结构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课程的相对稳定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为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此外,这部分课程的稳定为国际、国内学分的互认和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转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框架结构中的选修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可根据企业“订单”要求设计,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也可根据学生的要求设计,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当一个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及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完之后就有选择大类专业的机会;当进入大类专业后,接着学习大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及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完之后就有选择主干专业的机会;当进入主干专业后,接着学习专业主干平台课程及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完之后就有选择专门化方向的机会。这样就能在职业院校内顺利实现对专业和课程的选择。
再如,满足企业“订单”的要求,假如某地区的商业业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市场急需大量的连锁业态从业的员工。按照该课程框架结构,我们无需从零开始进行新的专业课程设计,只要在原定的三个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部分专门化方向课程,如连锁企业现场管理,连锁企业物流管理、连锁企业资产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等课程就可以了。其它如电子商务,也同样如此。只要再增加一部分专门化方向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信息学,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就可以了。
三、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现的基本条件
1.尽快构建职业教育的大类专业、专业和专业化方向系列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距离经济界、企业界最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直接承担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经济的发展往往先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如何同步于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在办学模式上就要满足企业“订单”的要求。在一些情况下,企业的“订单”是在现有的国家专业目录范围之内,但也有一些情况,企业的“订单”是在现有的国家专业目录范围之外。特定企业的某些特殊要求,可能只是某一专业要求的一部分,可能是某两个专业要求的各一部分.也可能是某三个专业的边界部分。显然,现有的国家专业目录还很难满足所有企业的所有要求;同样,事实上也很难做到,有一个需求就能马上诞生出一个新专业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会不断涌现新的专业,最初的专业往往是不完善、不规范的,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自然,职业教育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淘汰旧的专业。为了使职业教育的专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为了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自身有序的发展,我们建议:尽快构建职业教育的大类专业、专业和专业化方向系列。
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元素。
专业化方向则是专业的下位概念,一个专业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专业化方向,若干个专业化方向的集合就是专业。相对于专业而言,专业化方向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更能满足企业的特殊要求。
大类专业则是专业的上位概念,一个大类专业涵盖若干个专业,若干个专业的集合就成了大类专业。相对于专业而言,大类专业的基础更为宽广,更趋稳定。
2.尽快实现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
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全体职教人追求的目标,但目前职业教育的质量还很难处于有效的监控状态。由于国家颁布的是指导性的教学计划.职业院校有权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因而在同一专业的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院校之间、地区之间和省、市、自治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为了监控教育质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说公共基础课程的统考、各种类型的评估等等,但往往收效甚微。
由于执行的是不同规格的教育计划,同一专业在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差异,客观上为职业教育和其它类型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职业院校之间的转学、转专业和学分互认、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为此,我们建议:尽快实现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
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应由教育部主管职业教育的部门牵头,组织全国最优秀的专家,在充分听取经济界、企业界建议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优秀课程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并通过相关的法规向全国颁布。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在教育计划中的比例、课程数量、课程名称和相应知识点,以及考试大纲。
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在整个教育计划中应占多大的比例?答案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专业类型应有自己的不同比例。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比例不宜过高,过高会使计划内容划一,缺少地方特色和个性;当然也不宜过低,过低则会影响到专业人才规格的实现。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在整个教育计划中的比例在50%—60%之间是比较恰当的。
在国家课程之外,各地区和各职业院校可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尽其所能地创建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
3.尽快形成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层次化和模块化
如果说,构建职业教育的大类专业、专业和专业化方向系列和实现职业教育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是为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基本理清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话,那么尽快形成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层次化和模块化就为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案。
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都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但仅有单一的学科课程往往很难胜任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学习对象能够顺利的完成第一线的各项生产任务,而生产任务的完成,往往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知识所能支持的,它需要的是一组学科知识的支持。它需要将原有的单一学科的课程有机的整合,有机整合的过程就是课程综合化的过程。
专业课程的层次性是为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服务的,层次与针对性有关。大类专业、专业、专门化方向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课程的层次性。不分层次的课程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如果面对的是某一个专门化方向的综合,客观上就是对另一个专门化方向缺乏针对性;如果面对的是一个专业的综合,客观上就对另一个专业缺乏针对性;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大类专业的综合,客观上就对另一个大类专业缺乏针对性。综合课程的不同层次的组合则能够满足各大类专业、专业和专门化方向的不同要求。专业课程的层次性满足了一些专业对某门课程的较高要求和另一些专业对某门课程的较低要求的复杂局面,从而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专业课程的模块性也是为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服务的,模块与灵活性有关。模块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它的组合特点。模块是一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和其它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课程组成元素,一门课程有多个模块构成。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部分陈旧的模块内容将会被淘汰,一些最新的科技发现可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步形成新的模块。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