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 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教学模式是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等的特定组合形式,即教学模式是由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发生变化,必将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应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从诸要素的特定组合形式来研究高职教学模式。要求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在内容、结构和指导思想诸方面有所创新。
(一)课程观的创新
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问题课程论、个性课程论等各种课程观,都有其特长和一定的适用条件,实践中也不是单一的课程观的使用,高职的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更应朝着·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因此,吸取各种课程观的长处,形成一种“多元整合”课程观,可能是适应多元、多变的现代化和高技术时代的一种上策。
(二)课程结构的创新
课程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体现在课程计划方案中的专业定向结构,它反映了在一定的学制年限内,学生所面对的专业范围的变化和专业方向的选择;第二层次是指课程中不同性质(常以文件、技术基础和专业课为区分方式)和不同教学内容要素(通常以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个性为区分方式)的各科目在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空间维度)的排列组合结构;第三层次是指一门或若干门相关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某种方式和准则的编排结构(如·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中的内容结构)。高职课程结构应努力实现综合化和模块化。高技术要求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掌握宽广的知识面,而单学科的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时数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更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而且还割断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了学科课程的特长,又能克服原有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结构的弊端,符合高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模块化也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使多功能地、高效地、更灵活地适应高技术发展多种要求,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要素所组成,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三者的选择和组合就有个价值取向问题。
1.在知识领域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关系。那种认为“高职只需强化理论知识”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必须在知识的价值取向上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并重。高职教育中应防止轻视经验知识的绝对价值;当然,也不能产生相反的倾向。第二,在知识的选择上,要适当加强基础知识。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适当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理论的与经验的)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的适应性。第三,要加快知识更新。第四,要扩大知识面。
2.在技能领域
由于社会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各类教育对技能都有新的要求,只是在性质和水平上不一致。技能不只有水平(熟练程度)的差别,还有类别的区分,因而,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各类技能的价值是不同的。技能可分为:再造性技能(应用程序或算法:对一个已知的“问题”类型应用某种已知的程序或算法。如减法、造句。);创造性技能(应用理论和策略:解决·新问题”、“发现”一种新程序,如证明定理、写作等。);动作技能 (身体动作与感知等: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如打字、跑步。);智力技能(决策、问题解决等:“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如文件页面设计、踢足球)。
对于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来说,智力技能的价值显然要高于动作技能;在高技术、:高服务、高管理的环境中,其“价值化”更会不断提高,因而,在高职教学模式中,对于技能的选择,必须从正常的方向加以创新。在智力技能方面,高职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的比重,而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时间,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多地从事“如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技能的训练,使高职的实践教学有正确的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要改变只需按固定程式完成的模式,而要选择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
[4]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U]。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5]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十年磨一剑[J].职教论坛,2002,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