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1)(2)
2017-10-03 06:09
导读:3.整体稳定与局部微调有机统一的原则。专业体系的构建除了考虑社会需求外,还应考虑教育效益。提高教育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整体稳定与局部微调有机统一的原则。专业体系的构建除了考虑社会需求外,还应考虑教育效益。提高教育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确保教学稳定性。为此,一是尽量开发相近专业,并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以实现专业之间在资源上的共享共用,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二是以开发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长线专业”为主,这不仅是确保教学稳定性的需要,也是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出特色和品牌的必然要求。为使专业体系具有对不断变化的情况随时做出反应的机制,则应适时淘汰或开发一些短线专业。
4,应对变化与针对岗位有机统一的原则。应对变化与针对岗位的矛盾是专业体系构建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其核心是专业口径宽窄的问题,人们对此争议较多。我们认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体系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口径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职业迁徙和工作方向的转移。因此,应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来应对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鉴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部门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应考虑以宽口径专业为平台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而对那些社会需求变动较大的专业,则应采用“大专业加高年级定向培养”的方式来设置,以实现变化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三、专业体系科学构建的有效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构建能否顺利进行并实现理想目标,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我们能否建立起专业体系构建的有效机制。
1.社会成员参与机制。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能否与经济结构性变革所引起的职业岗位的动态变化相适应,能否真正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目标,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专业体系的构建中切实引入社会参与机制,使得各利益相关者都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体系构建的直接承担者,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都必须尊重企业和学生的意志和利益,否则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学生就业困难,培养规格扭曲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参与机制不到位造成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学术部门协作机制。目前,在专业体系的构建中比较强调企业界的参与,这是必要的,但对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构建来说,显然还不够。与中专学校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专业的设立大都需要以分析产品或设备的技术成分和结构为基础。忽视学术界和科研部门的参与,很难保证专业体系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另外,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还需考虑专业的属性要求,专业名称要规范,专业内涵与外延要清晰、科学,专业口径要宽窄有度,课程体系要完整、科学,设备条件要达到标准,并力求与国际同类教育接轨,便于与世界各国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这类学术规范工作,也都离不开学术界的参谋与协作。
3.多家联合预警机制。社会分工与职业岗位纷繁复杂,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它们又处在不断变化当中。面对这样一个动态系统,无疑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职业岗位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在专业体系的构建中进行“预前设计”、“预后论断”和及时调整。很显然,做好这些工作仅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家联合预警机制。一方面政府劳动部门需建立劳动力市场研究机构,专门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与相应对策开展研究,并对市场所需要的新技术人才做出年度和中长期预报,为高职院校专业体系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教育部门应建立“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对未来5—10年职业资格的演进变化实施监测,为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4.主管部门监控机制。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是历史的必然。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院校大都无法从教育系统层面解决不同地区校际之间专业体系的协调问题,在专业体系的构建中常常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功利主义色彩严重,“跟风”现象盛行,“热门”专业遍地开花。其结果是各校之间专业体系雷同,各校内部专业比例结构失衡,与当地社会所需人才结构不能耦合,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普遍存在。因此,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今天,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宏观调控力度,改变高职院校专业体系构建中的无序状态。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宏观监控,并通过制度建设和资金支持,使之成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有监控的专业活动,才能提高专业体系的构建水平,最终实现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有机统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J].教育评论,2005,(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