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1)(2)

2017-10-04 01:06
导读:2.优化教学模式。就业导向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专业教学模式。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
 2.优化教学模式。就业导向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专业教学模式。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向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二是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三是要积极推进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的创新,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加快建立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加强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四是要兼顾学校教学和企业发展两个方面的需要,调动学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形成学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④。
    3.优化教学内容。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就业导向教学要求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又要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强调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4.优化教学方法。就业导向教学要求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多媒体课件库、投影胶片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5.优化教学评价。就业导向教学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致性。
    6.优化教学队伍。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再理想的专业教学创新方案也必须通过每一位教师的具体工作去实现。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专业管理创新
    1.专业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自主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专业体系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注重从结构方面考察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一致;从规模上考察与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否大体平衡;从质量上考察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从效益上考察专业发展投入是否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高职专业管理才能为高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证⑤。
    2.专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我国高职专业管理组织结构一直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组织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如专业申报受计划控制,专业设置层层审批,环节复杂,甚至在专业名称、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方面都强调刚性管理,减少弹性,造成专业建设与市场脱节,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脱离。随着专业设置权限的下放,高度集中统一的专业管理正在走向以校为主的专业管理,形成高职专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效率。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应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院级严格审查专业设置条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系部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教务处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指导协调与监督,以保证专业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贴近职业岗位群,贴近技术领域,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专业管理队伍的开放建设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创新的高职专业需要创新的管理队伍。高职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应该是开放的,要形成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使专业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高职专业建设管理者要善于调查研究,识别就业需求,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建设要求,将市场经济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特色专业的创建是专业管理创新的中心任务。形成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不懈追求。高职院校的品牌是依靠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来体现的,而专业建设的水平主要是依靠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设备和服务能力来支撑的,这五项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全力实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与地方(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以特色专业的发展带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专业的整合分流与结构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1)专业的分类整理。当前,要对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高[2004]4号),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师资等条件,对学校现有高职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高职院校做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专业的结构优化。要在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与劳动力流向相一致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经济,以创办优势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重点,突出实用性,增强实效性,加快面向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等的专业调整与改造步伐,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体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高职教育始终要面对两个市场: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满足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是目前最典型、最切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际的专业建设创新模式。
 
[注释]
    ①马必学.推进学制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
    ②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J].职业技术教育, 2003,(1).
    ③⑤陈家颐.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J].职教通讯, 2003,(4).
    ④戈壁.教育部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省级特色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