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的探索与实践(1)(2)
2017-10-04 01:35
导读:3.内培外调、专兼结合,强化师资队伍.通过鼓励教师在职和脱产攻读硕土学位、建立教师换岗轮训制度、鼓励教师获取各类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3.内培外调、专兼结合,强化师资队伍.通过鼓励教师在职和脱产攻读硕土学位、建立教师换岗轮训制度、鼓励教师获取各类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等措施,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大幅改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40多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80多名教师在职读研;8名专业教师被选派赴日本培训、2名赴德国培训、30多人次去企业培训;常年聘请40多名企业技术、管理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提供了人力资源,带来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也传授了新工艺,新技术。形成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强化了师资队伍,探索出新的办学理念。
四、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教改管理
为了加强对试点专业的管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使教改试点工作的考核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院先后出台的文件有:第一,《关于印发<中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陕工职院党字[2002)13号);第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管理办法(试行)》(陕工职院院字[2003]3号);第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文奖励办法(试行)》(陕工职院院字[2003]33号);第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奖励办法(试行)》(陕工职院院字[2003] 44号)。
各系根据学院管理办法制定了《教师教改专项津贴发放试行办法》、《教改试点专业任课教师要求》等配套的制度和规定。
五、教改激发探索,创新初见成效
在近两年的专业教改试点工作中,各系部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办学模式探索。材料工程系与广东顺达电脑公司签署联合建教协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第五学期按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第六学期在企业实习并就业,企业无偿给学校提供软件及培训资料,并培训教师,连续三年每届招聘毕业生近40名,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途径,也走出了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2.教学方法改革。机械工程系开设现场教学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典型零件工艺工装设计》、《CAX技术基础》各开两周现场教学课,另外还开设10周的专业实践。老师边讲,学生边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大为提高。
3.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信息工程系把NIT认证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突破口,力争大量应用先进的考试、测试平台, CAI教学、案例教学、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更新考试理念,依托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考试,用智能化网络化电脑考试替代原始的纸笔测试。逐步完成“一张文凭、多张证书”,使学生学到了多方面的就业本领,最终达到学习与就业相结合。
4.教师队伍建设。电气工程系承担“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改试点,从科研、生产一线引进教师10名,占本专业教师的28%。所有青年教师长期兼任实验教师,彻底解决了“会讲不会干,会干不会讲”的老问题;通过建立教师换岗轮训制度,鼓励教师获取各类资格等级证书,使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达到70%以上。
5.课程改革.机械工程系在课程体系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就是把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4门课程根据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要求、有针对性地整合。内容精练实用,摆脱了原来压缩型的旧模式。
中国大学排名 6.教学质量监控。机械工程系为了随时掌握与监控教改动态,自行设计了专业教改信息采集表,每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存在问题及措施
1.经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方案中有些内容难以落实到位。(2)系部、教师、学生之间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亟待提高。(3)试点专业的硬件设施发展速度较慢,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
2.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院级教改督导组的宏观指导和监控作用,针对专业教学的特点,改革督导与考核方式,力争改出特色。(2)逐个落实所有实验实训项目和教材建设项目,确保及时服务于专业教学。(3)创造条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制作高水平电子课件,早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根本性转变。(4)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专业教改试点工作的认识,调动一线教师投身专业教改试点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将改革和创新制度化并深深植根于学院的校园文化之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挖掘自身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