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测量工程专业“一平台多模块”培养模式探索(

2017-10-04 01:2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测量工程专业“一平台多模块”培养模式探索(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
   摘  要: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专业l0年的教改进行总结,提出面对岗位群应用性人才培养“一平台多模块”的培养模式,并对测绘新技术广泛应用后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一平台多模块”
     
 0 引 言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专业办学已经走过50余个春秋。1954年(学校前身昆明冶金工业学校)开始举办中专“矿山测量专业”,1978年在学校尚未升格为专科学校的情况下,试办了第一个大专班。1985年学校整体升格为大专后,该专业连续招生至今,已经培养了2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为云南的专业测绘和需要测绘保障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1994年开始,测量工程专业进行改革,对应用性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10年的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和办学模式探索
1.1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推动了第一轮改革
    20世纪90年代,云南矿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低谷,矿山测量专业的办学受到挑战,同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测绘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激光测距技术和电子计算工具的使用,使得测量工程专业的改革己势在必行。1944年学校将“矿山测量专业”改为“测量工程专业”,同时确定它为学校的第一个改革试点专业。按照“拓展知识面,拓宽服务面,利用好计算工具,渗透到相关领域”的思路展开了第一轮改革。主要加强测、绘能力训练和计算机工具的学习使用;提出一年级学会计算器(以CASIO fx—180P为主)、二年级学会BASIC语言,三年级将计算机(PC—1500)用于专业,强化测、绘、算三项基本能力。在提升测绘必需的业务能力和质量的同时,为延伸职业能力,结合规划、工程设计等岗位的实际,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改革,拓宽知识,让测量技术人员既能测绘,还能渗透到相关领域,拓展职业岗位群,拓宽就业面。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轮改革主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如地籍测量、土地管理概论、工程施工管理概论、规划概论等相关专业课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改革方案实施了一个培养周期,1997年的总结中认为改革的目标部分实现,其中“拓展知识面”、“利用好计算工具”两个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毕业生知识面宽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岗位并在相关的领域扩展工作。但“渗透到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延伸这一目标未能得到较好的实现。原因之一是设置的相关专业技术内容过泛、过宏观,每一个方向开设的课程不能自成体系,学生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胜任现场岗位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原因之二是有限的学制制约了研究方向的自成体系和向相关专业进行课程拓展的可能性。
1.2第二轮改革,进行培养模式探索
    1)针对第一轮改革的问题,我们学习了北美职教模式(加拿大的能力本位个性化培养模式CBE),对学生毕业服务岗位进行分类和岗位群的职责分析,以逆序法从主要服务的岗位群职责开始,反向确定所需的知能结构,再确定需要支持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认知的规律,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组织教学。通过理论教学、课堂实习和综合实习来构建知识点、技能点和综合能力培养体系。为加强产学结合,组建了我校第一个由生产单位高、中、初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务管理中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改革方案由委员会制定并论证审查,报学校研究同意后从98级开始实施新方案。该改革方案正好赶上国家教育部遴选“高工专第一批产学结合改革专业”而得以上报,教育部派专家组1998年对学校实地考察后,于当年将我校测量工程专业批准为教育部“全国高工专(第一批)产学结合改革试点专业”。
    2)1998年测量专业第二轮改革和建设的思路是: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兼顾传统测绘技术及工程环境实际,结合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跟踪地理信息(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贴近云南及西部的工程现场实际,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确定了面向基层需求测量技术保障的岗位群,突出基础技能达标训练及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方向办学体系。测量专业的教学和教改工作在我校先行一步,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设计改革方案、探索“一平台多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测量工程专业在第二轮改革建设方案中,设计培养人才的服务目标瞄准西部大开发中云南省现阶段大力发展的有色金属、磷化工、公路、水利水电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等工程建设。确立了测量工程专业“一面对,一主线、一突出;两体系、两兼顾,多方向的灵活办学”的应用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一面对”是面向基层需求测绘技术保证的岗位群,以此体现高职高专办学层次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一主线”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一突出”是以突出专业技能达标训练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两体系”是分别构建相互关联但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两兼顾”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关联,确保理论基础够用,强化能力训练,做到二者兼顾;“多方向灵活办学”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在构建专业培养方案上,把基础课模块和测绘专业课模块作为必选模块,体现测量工程专业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服务建设工程、土地管理、城镇规划,保持作为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的特色,以矿产开发服务为目标建立四模块方向(测量与工程施工、测量与土地管理、测量与城镇规划和测量与矿业开发),在二年级下学期,在对专业和服务方向有足够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就业信息支持的情况下,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模块。根据云南和
西部专业测绘队伍也需要补充人才的实际,又增设了测绘与基础测绘模块。
    在操作上,考虑办学成本,确保教育教学运行,每年招双班。学生根据就业信息选择模块方向。在做好宣传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方向选择预报,结合就业信息和学生预报统计,每年开设2至3个模块。对少于20人的方向,当年度不开设,与学生进行协商,劝其改报其它专业方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主要体现在面对岗位群,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突出岗位工程技术能力的特征。避免了“宽基础”存在的宽了基础不会做事的弊端,还有效地拓展了知识和技能,注意到在非基础测绘的测绘基层岗位工作不仅仅依靠测绘学科的知识和测绘技术的能力支持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原来专业面窄的问题,并进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的试验。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的培养方案,注意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着眼于职业能力的提高;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基础课以“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和安排上,在保证测绘科学基本原理与应用的同时,围绕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应用,重点突出了面向岗位的模块化教学,加强课程系统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
    在面向岗位群的方向模块教学设置上,注重立足于测量学科,找准测量与相关专业工作模块方向的结合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方向课程。在测量与土地管理方向模块中,设置了“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建设用地管理”4门限选课程;在测量与矿业开发方向模块中,设置了“采矿工艺学”、“矿山测量”、“矿山地质”、“地表与岩层移动”4门限选课程;在测量与城乡规划方向模块中,设置了“美术与色彩”、“区域规划概论”、“建筑设计及表现”、“城镇规划原理”、“城镇规划设计”等5门限选课程;在测量与工程施工方向模块中,设置了“建筑工程预算”、“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4门限选课程。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建立为相关专业工作更好服务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专业建设探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