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堂教学审美设计新探(1)(2)

2017-10-04 02:58
导读:三、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重在以教学技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则是重在以教学艺术的视角,来设计
 三、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重在以教学技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则是重在以教学艺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更进一步说,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整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考量。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审美”与“立美”。“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造美之实践。这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要求。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对课堂教学的“成品”如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进行审美设计。(2)对人文科学类的学科,或简称为“艺术类学科”,例如,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对“艺术性”要求较高,审美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3)对非人文科学类的学科,或简称“非艺术类学科”,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类学科,在基础教学中,这些学科,主要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一般要求审美设计是渗透型、融入型。虽然“审美”并非是这些学科教学设计的“主旋律”,但是,审美设计得好,能强化学科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进行审美设计,使之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审美”虽然直接占用时间不多,但使课堂增色不少。(4)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进行审美设计。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一项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百花齐放的研究课题。

  (一)课堂教学“成品”的审美设计

  工程设计是要制造产品或系统。同样,教学设计也是要制造“成品或系统”。这些“成品或系统”是: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这些“成品或系统”如果用来交换或出售,也就可以称为“产品或系统”。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美设计。教师在备课时仅仅用一种教材是不够的,通常应有两三套同类教材,进行审美比较,适当加以取舍和组合,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70%左右要遵照现行教材,30%左右选择其他教材作灵活调整。这是接近“黄金分割”的审美比例。要主次分明,而且要优选。既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又不能完全抛开教材。

  ●教师要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笔者的经验是: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这些都是在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

  ●教师要对“课件”进行审美设计。课件是教案的一部分,通常指多媒体课件。课件是要展示给学生“视听”的内容,当然需要进行审美设计,如色彩搭配、字体大小、音乐陪衬、展示节奏等等,要有一系列的审美设计。课件的特征是:它是有目标的;它是基于特定要求的;它是有系统进行的;它是可反复进行的;它是具有创造性的。

  ●教师要对“教具”“学具”进行审美设计。教具既有以产品形式购买的教具,也有师生自制的教具。人手一份的教具,即成为了学具。对于教具、学具都有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设计教具、学具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教具、学具应当具有简洁美、逻辑美、实用美。它们的目标单一,有助于解决问题。

  ●教师要对“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时,需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教学情景的设计显然有审美的问题,如,设计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吗?能使教学生动活泼吗?能使教学成为美的享受吗?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吗?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对教学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从而使上述问题很好地解决。教师就是运用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去解决相应的各种问题。

  (二)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艺术教学之所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是因为艺术教学是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音乐课总有“名曲欣赏”,美术课总有“名画欣赏”,文学课总有“名著欣赏”,等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有:模仿、探索、体验、合作。由于艺术教学的基础是“鉴赏”,因此,根据整合的观点,就应有以下艺术教学的四个基本教学模式:“鉴赏—模仿”模式、“鉴赏—探索”模式、“鉴赏—体验”模式、“鉴赏—合作”模式。可以把艺术课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原则和策略概括如下。

  ●“鉴赏—模仿”模式。模式特点:艺术鉴赏,形神模仿。教学原则:分科与整合统一。教学策略:展现立体的知识结构。

  ●“鉴赏—探索”模式。模式特点:鉴赏精品,探索创新。教学原则:审美与立美统一。教学策略:运用互动的操作训练。

  ●“鉴赏—体验”模式。模式特点:鉴赏体验,个性发展。教学原则:体验与认知统一。教学策略:鼓励多样的个性选择。

  ●“鉴赏—合作”模式。模式特点:合作鉴赏,交流传播。教学原则:互动与分享统一。教学策略:实施真实的社会传播。

  由于学校艺术教学包括丰富的内容,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曲艺、文学等等,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艺术、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社会现状,分别建构更加多样、更加具体的艺术教学的审美模式。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四大审美素质:其一,提高审美修养,乐于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其二,提高审美能力,乐于用灵巧双手去创造美;其三,提高审美态度,乐于用真情实意去体验美;其四,提高审美交往,乐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

  (三)非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顾颉主编的《中小学整合式教育》一书,提出了两种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操作模式:“模块型”的教学审美模式和“随机型”的教学审美模式。[11]

  “模块型”是指教学内容中具有典型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在某一时段或某一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运用美育因素,集中地实施美育。它的主要环节包括:创设情景→审美感知→体验欣赏→立美建构。

  首先,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体和手段,创设富于审美性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兴趣;其次,在教师的点拨下,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对审美对象的初步感知;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想象等,深化对美的体验,形成对美的认知与欣赏;最后,将审美对象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造美。这是一个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化到内化,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在该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对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虚静→感物→会心→畅神。

  “随机型”是指教师在没有刻意设定审美目标和创设审美情境的情况下,随着教学进程的一步步深入,在某一时刻“顺其自然”地实施美育。也就是说,它可能是教师事前未曾预料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一个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有自觉的美育意识的教师来说,他能够捉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顺其自然、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到美感体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创造美的冲动,以至情之所至,欲罢不能,富有灵感地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对应于模块型的学科美育,随机型学科美育可以对称地表述为: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情之所至→顿悟创造。同样,这对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无为→向善→动情→灵感。

  从艺术美三原理出发,笔者在《教育建模》一书中,研讨了五个审美教学模式: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圆融模式、奇异模式、幽默模式。[12]这五个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归入“渗透式”的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也可称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

  ●趣味模式的特点是:激发热情,愉快地学。学生认可的优秀老师,其中“教得很好,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感到听讲是一种愉快,达到“如沐春风”的境地。

  趣味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引趣→激情→愉悦→如沐春风。

  ●形象模式的特点是:情境生动,形象地学。不仅学习语言需要进行情境教学,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科学,也需要根据内容、对象,恰当地设置情境进行教学。

  形象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直观→配乐→诗歌→创设情境。

  ●圆融模式的特点是:诱导协作,圆融地学。在教学中,很有逻辑,这是圆融;进而又富于直觉,这是奇异。从教学过程看,需要在大量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培养直觉思维。因此,圆融模式是教学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模式。

  圆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诱导→共鸣→圆融→指点迷津。

  ●奇异模式的特点是:富于魅力,奇异地学。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就像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处,“啪”的一声:“请听下回分解!”大多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解开这个悬念,常常令人惊叹。在变化中看出不变,又能在不变中看出变化。要有发展、有创新,独辟蹊径。

  奇异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悬念→惊叹→变换→独辟蹊径。

  ●幽默模式的特点是:机智风趣,幽默地学。笔者很同意董远骞在《教学的艺术》中的看法:“以学校的实际状况看,幽默不是多了,不是几秒钟到一两分钟的幽默挤了教学的时间,而是幽默太少。值得同情的是,学生还在没有幽默、没有愉悦的教学下做长久的挣扎。因此,应该向教师呼吁:不妨多一点幽默。”[13]笔者认为,在一堂课的讲课中,应该让学生有一两次喝彩。师生都学会幽默,这是可以逐步达到的。

  幽默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诙谐→机敏→笑声→融洽气氛。

  上述五个审美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如何具体操作,尚需要以具体案例来说明。笔者之所以称上述模式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是因为其中每一个模式并不是作为“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渗透、插入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模块”,增加学科教学的艺术性;将审美真正自然地渗透、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用审美取代学科教学。

  (四)课堂教学的“整体”审美设计

  笔者建构的“审美—立美”教学模式,正是尝试从课堂教学的“整体”上,进行审美设计。[14]

  “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选择“审美观点”,确立“对立范畴”的转化及互补,实现“立美建构”。

  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建美之实践。“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是:从“审美视点”出发,经过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将对立范畴互补起来,进而达到“立美建构”。其中的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可以是“艺术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和谐→奇异,多样→统一;可以是“科学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分析→综合,复杂→简单;可以是“艺术美”“科学美”两者融合的范畴转化,例如,发散→收敛,浅显→深奥。

  “审美视点”如何确定呢?整体地说,是从思维(科学)美、自然(科学)美、人文(科学)美、社会(科学)美、综合(科学)美中去选择。就一节课而言,大多选择一个“审美视点”来展开。

  “立美建构”如何实现呢?整体地说,是通过内容美、形式美、方法美、过程美、结构美来实现,就一节课而言,最后能有所创新,就是实现了“立美建构”。

  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必须要充分认识学生审美的心理过程。李如密教授提出:“教学美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审美回味等心理环节组成。”[15]对学生审美心理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赵伶俐教授建构的美育综合课“审美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和各科通用的“审美化视点结构教授模式”等,[16]都是属于对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华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
[3]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114—115.
[4]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
[5]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
[6]查有梁.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0,(1):79—98.
[7]李如密.教学美的意蕴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2):13—17.
[8]查有梁.论思维模式的分类及其应用[J].教育研究,2004,(1):49—54.
[9]查有梁.从思维模式看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15—20.
[10]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黄军英,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8.
[11]顾颉.中小学整合式美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2—83.
[1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06—107.
[13]董远骞.教学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14]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13—114.
[15]李如密.教学美欣赏的心理过程[J].教育科学论坛,2006,(10):8—10.
[16]赵伶俐.视点结构教学技术原理[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163—16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实践探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