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课堂教学设计,是重在以教学技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则是重在以教学艺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更进一步说,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整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考量。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审美”与“立美”。“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造美之实践。这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要求。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对课堂教学的“成品”如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进行审美设计。(2)对人文科学类的学科,或简称为“艺术类学科”,例如,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对“艺术性”要求较高,审美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3)对非人文科学类的学科,或简称“非艺术类学科”,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类学科,在基础教学中,这些学科,主要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一般要求审美设计是渗透型、融入型。虽然“审美”并非是这些学科教学设计的“主旋律”,但是,审美设计得好,能强化学科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进行审美设计,使之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审美”虽然直接占用时间不多,但使课堂增色不少。(4)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进行审美设计。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一项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百花齐放的研究课题。
(一)课堂教学“成品”的审美设计
工程设计是要制造产品或系统。同样,教学设计也是要制造“成品或系统”。这些“成品或系统”是: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这些“成品或系统”如果用来交换或出售,也就可以称为“产品或系统”。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美设计。教师在备课时仅仅用一种教材是不够的,通常应有两三套同类教材,进行审美比较,适当加以取舍和组合,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70%左右要遵照现行教材,30%左右选择其他教材作灵活调整。这是接近“黄金分割”的审美比例。要主次分明,而且要优选。既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又不能完全抛开教材。
●教师要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笔者的经验是: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这些都是在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
●教师要对“课件”进行审美设计。课件是教案的一部分,通常指多媒体课件。课件是要展示给学生“视听”的内容,当然需要进行审美设计,如色彩搭配、字体大小、音乐陪衬、展示节奏等等,要有一系列的审美设计。课件的特征是:它是有目标的;它是基于特定要求的;它是有系统进行的;它是可反复进行的;它是具有创造性的。
●教师要对“教具”“学具”进行审美设计。教具既有以产品形式购买的教具,也有师生自制的教具。人手一份的教具,即成为了学具。对于教具、学具都有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设计教具、学具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教具、学具应当具有简洁美、逻辑美、实用美。它们的目标单一,有助于解决问题。
●教师要对“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时,需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教学情景的设计显然有审美的问题,如,设计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吗?能使教学生动活泼吗?能使教学成为美的享受吗?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吗?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对教学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从而使上述问题很好地解决。教师就是运用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去解决相应的各种问题。
(二)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艺术教学之所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是因为艺术教学是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音乐课总有“名曲欣赏”,美术课总有“名画欣赏”,文学课总有“名著欣赏”,等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有:模仿、探索、体验、合作。由于艺术教学的基础是“鉴赏”,因此,根据整合的观点,就应有以下艺术教学的四个基本教学模式:“鉴赏—模仿”模式、“鉴赏—探索”模式、“鉴赏—体验”模式、“鉴赏—合作”模式。可以把艺术课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原则和策略概括如下。
●“鉴赏—模仿”模式。模式特点:艺术鉴赏,形神模仿。教学原则:分科与整合统一。教学策略:展现立体的知识结构。
●“鉴赏—探索”模式。模式特点:鉴赏精品,探索创新。教学原则:审美与立美统一。教学策略:运用互动的操作训练。
●“鉴赏—体验”模式。模式特点:鉴赏体验,个性发展。教学原则:体验与认知统一。教学策略:鼓励多样的个性选择。
●“鉴赏—合作”模式。模式特点:合作鉴赏,交流传播。教学原则:互动与分享统一。教学策略:实施真实的社会传播。
由于学校艺术教学包括丰富的内容,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曲艺、文学等等,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艺术、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社会现状,分别建构更加多样、更加具体的艺术教学的审美模式。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四大审美素质:其一,提高审美修养,乐于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其二,提高审美能力,乐于用灵巧双手去创造美;其三,提高审美态度,乐于用真情实意去体验美;其四,提高审美交往,乐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
(三)非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顾颉主编的《中小学整合式教育》一书,提出了两种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操作模式:“模块型”的教学审美模式和“随机型”的教学审美模式。[11]
“模块型”是指教学内容中具有典型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在某一时段或某一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运用美育因素,集中地实施美育。它的主要环节包括:创设情景→审美感知→体验欣赏→立美建构。
首先,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体和手段,创设富于审美性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兴趣;其次,在教师的点拨下,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对审美对象的初步感知;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想象等,深化对美的体验,形成对美的认知与欣赏;最后,将审美对象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造美。这是一个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化到内化,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在该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对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虚静→感物→会心→畅神。
“随机型”是指教师在没有刻意设定审美目标和创设审美情境的情况下,随着教学进程的一步步深入,在某一时刻“顺其自然”地实施美育。也就是说,它可能是教师事前未曾预料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一个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有自觉的美育意识的教师来说,他能够捉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顺其自然、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到美感体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创造美的冲动,以至情之所至,欲罢不能,富有灵感地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对应于模块型的学科美育,随机型学科美育可以对称地表述为: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情之所至→顿悟创造。同样,这对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无为→向善→动情→灵感。
从艺术美三原理出发,笔者在《教育建模》一书中,研讨了五个审美教学模式: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圆融模式、奇异模式、幽默模式。[12]这五个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归入“渗透式”的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也可称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
●趣味模式的特点是:激发热情,愉快地学。学生认可的优秀老师,其中“教得很好,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感到听讲是一种愉快,达到“如沐春风”的境地。
趣味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引趣→激情→愉悦→如沐春风。
●形象模式的特点是:情境生动,形象地学。不仅学习语言需要进行情境教学,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科学,也需要根据内容、对象,恰当地设置情境进行教学。
形象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直观→配乐→诗歌→创设情境。
●圆融模式的特点是:诱导协作,圆融地学。在教学中,很有逻辑,这是圆融;进而又富于直觉,这是奇异。从教学过程看,需要在大量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培养直觉思维。因此,圆融模式是教学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模式。
圆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诱导→共鸣→圆融→指点迷津。
●奇异模式的特点是:富于魅力,奇异地学。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就像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处,“啪”的一声:“请听下回分解!”大多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解开这个悬念,常常令人惊叹。在变化中看出不变,又能在不变中看出变化。要有发展、有创新,独辟蹊径。
奇异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悬念→惊叹→变换→独辟蹊径。
●幽默模式的特点是:机智风趣,幽默地学。笔者很同意董远骞在《教学的艺术》中的看法:“以学校的实际状况看,幽默不是多了,不是几秒钟到一两分钟的幽默挤了教学的时间,而是幽默太少。值得同情的是,学生还在没有幽默、没有愉悦的教学下做长久的挣扎。因此,应该向教师呼吁:不妨多一点幽默。”[13]笔者认为,在一堂课的讲课中,应该让学生有一两次喝彩。师生都学会幽默,这是可以逐步达到的。
幽默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诙谐→机敏→笑声→融洽气氛。
上述五个审美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如何具体操作,尚需要以具体案例来说明。笔者之所以称上述模式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是因为其中每一个模式并不是作为“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渗透、插入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模块”,增加学科教学的艺术性;将审美真正自然地渗透、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用审美取代学科教学。
(四)课堂教学的“整体”审美设计
笔者建构的“审美—立美”教学模式,正是尝试从课堂教学的“整体”上,进行审美设计。[14]
“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选择“审美观点”,确立“对立范畴”的转化及互补,实现“立美建构”。
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建美之实践。“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是:从“审美视点”出发,经过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将对立范畴互补起来,进而达到“立美建构”。其中的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可以是“艺术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和谐→奇异,多样→统一;可以是“科学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分析→综合,复杂→简单;可以是“艺术美”“科学美”两者融合的范畴转化,例如,发散→收敛,浅显→深奥。
“审美视点”如何确定呢?整体地说,是从思维(科学)美、自然(科学)美、人文(科学)美、社会(科学)美、综合(科学)美中去选择。就一节课而言,大多选择一个“审美视点”来展开。
“立美建构”如何实现呢?整体地说,是通过内容美、形式美、方法美、过程美、结构美来实现,就一节课而言,最后能有所创新,就是实现了“立美建构”。
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必须要充分认识学生审美的心理过程。李如密教授提出:“教学美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审美回味等心理环节组成。”[15]对学生审美心理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赵伶俐教授建构的美育综合课“审美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和各科通用的“审美化视点结构教授模式”等,[16]都是属于对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华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