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堂教学审美设计新探(1)

2017-10-04 02:5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课堂教学审美设计新探(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从理解“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审美”这些

摘要:从理解“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审美”这些概念入手,将它们“集成”起来,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的内涵。审美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固有要求。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课堂教学“成品”的审美设计;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非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审美设计

   Abstract: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teaching”,“classroom teaching”,“design”and“aesthetic”, w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intension of the aesthetic design on classroom teaching.Aesthetics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The aesthetic design 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aesthetic design on the end produ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discipline of arts, the discipline of non-arts and the wh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 aesthetic desi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要理解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先理解“教学”“课堂教学”“设计”这三个概念。

  “教学”通常定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是这样定义的,并进一步指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生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这指出了教学中一定要关注:知识、能力、健康、品德。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从理论上奠定了班级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有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等不同形式。但大多数班级教学都采用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在当代,课堂教学的范围也大大扩展了。狭义的课堂教学是指一个教师面对数十位学生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广义的课堂教学,包括了广播电视大学的“直播课堂”,这种超越时空的课堂,常常是一两位教师,通过信息传播技术,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显然,我们应当广义地理解课堂教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写道:“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明确地指出教学是艺术。在“致意读者”中,他又再次强调“教学论(didactic)是指教学的艺术。”[2]

  在当代,“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成为一个争论题目,成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单列的一个条目。[3]有人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主要因为教学涉及人的情感和价值,大大超出了科学控制的范围。教学是人们献身于美的创造和唤起审美的乐趣为目的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有用的、实用的艺术。然而,当认识到教学是有用的、实用的艺术时,就意味着教学也可以用科学方法去求得理解,教学应当有自己的科学基础,这就可以认为:教学也是科学。

  从夸美纽斯完成《大教学论》(1632年),300多年以来,教学是艺术得到普遍认同;教学是科学遭到不少人质疑。笔者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4]和《系统科学与教育》[5]两本书的前言中写道:“教育是科学,又是哲学;教育是技术,又是艺术;不,教育是四者的综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子集”,教学又都是教育。因此,笔者上面这句话也可以特殊地说:“教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教学是技术,又是艺术;不,教学是四者的综合。”

  教学是科学。从教学的内容看,都是属于广义科学的范畴。广义的科学包括:思维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上述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综合科学。从教学的方法看,都是要应用科学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等等。笔者认为,系统科学为教学提供了现代科学的基础。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就是试图较全面地论证教育是科学,也即是论证教学是科学。[6]教学是科学,尚需人们继续深入探究。

  教学是哲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之中。教学总有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要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教学中不可避免要联系世界观,还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教学是哲学。这似乎有点深奥,但十分明显。

  教学是技术。技术包含很多的意义。狭义的技术指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以及这种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广义的技术,包括产品、知识、人员、组织、规章制度和社会结构。“互联网技术”“教育技术”都是在广义上理解的技术。教学当然有产品和人工制品:教材、教案、课件(主要指软件)、教具、学具等;教学还有特定的人员、组织、规章制度、社会结构等。教学要使用工具,从简单的粉笔加黑板,到复杂的多媒体。教学是技术,这要求教师的专业要具有一定的“技能”。

  教学是艺术。从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以来,教学是艺术,已获公认。艺术的基础是情感,艺术哲理是美学。教学的艺术,其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情感投入;教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要求“精气神”的统一。教学过程既有逻辑思想,又有形象思维。教学的美,“它体现着教学与美的统一、教的美与学的美的统一、教学的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统一、教学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学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统一”。[7]教学是艺术,这是教学自身内在具备的。

  教学是科学,它有科学美;教学是哲学,它有理性美;教学是技术,它有技术美;教学是艺术,它有艺术美。教学是四者的综合,它有整合美、统一美。教学中的审美和立美是内在的。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探究”;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思辨”;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设计”;艺术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鉴赏”。

  教学既然是科学、哲学、技术、艺术这四者的综合,那么,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就有四个关键词:科学“探究”、哲学“思辨”、技术“设计”、艺术“鉴赏”。

  对于教学的“四分法”理解,起源于孔子。《论语》中写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现在可以这样理解:“文”指文化知识,学习时重在逻辑;“行”指行为实践,学习时重在操作;“忠”指忠心对人,学习时重在情感;“信”指信约交际,学习时重在交往。

  现代教学论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之上。现代心理学强调教学也是有四要素:“知、行、情、意”。这几乎与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一一对应。

  笔者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思维模式,得出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可分为四大类:逻辑型、操作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交往型。[8]

  从上述思维模式分类的视角出发,笔者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一种新的解读。认为在教学中要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9]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上述“四基”,决不是平均分配,而必须是: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重发展过程,有审美立美。

  “设计”这个词,关联着“技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一书中写道:“设计被许多人认为是技术开发中的核心的解决问题过程,设计对于技术的重要性,就像探索之于科学,阅读之于语言艺术一样。为了掌握设计过程,除了对实施设计方案以制造一个产品或系统这一过程应当熟悉之外,还需要获得进行一个设计所需要的认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0]

  课堂教学设计,是从“技术”的视角看课堂教学。教学是科学,教学中对“科学内容的设计”,其成品是“教材”的选择与组合;教学是哲学,应用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教学中的“逻辑结构与教学程序”进行设计,其成品是“教案”和“课件”(软件)等;教学是技术,教师对教具、学具和情景的设计,有一系列成品;教学是艺术,在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教材设计之美、教案设计之美、课件设计之美、教具设计之美、学具设计之美、情景设计之美。可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贯穿始终,是教学设计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对教学而言,审美设计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

  二、案例:和谐教学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建构,可以视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品”之一。“设计”总是要针对“问题解决”。例如,什么叫“和谐教学”?一位教师应该掌握多少种教学模式?下面的设计就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学校中,和谐教育的重点是和谐教学。适应、协调、促进发展,即和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即教学。什么是“和谐教学”呢?教师以“和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的发展”,即是“和谐教学”。

  什么是“和谐的方式”呢?笔者用四句通俗易记的话来概括:“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

  A.“晓之以理”,重在应用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解概念与原理等这些“基本知识”时,教师着重于“晓之以理”。

  B.“导之以行”,重在应用操作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示范实验与操作这些“基本技能”时,教师着重于“导之以行”。

  C.“动之以情”,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让学生在审美立美中提升境界,学会想象。体验情感与态度这些“基本态度”时,教师着重于“动之以情”。

  D.“传之以神”,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教学交往中要“画龙点睛”,传播出精神实质,让学生得其要领。领悟过程与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时,教师着重于“传之以神”。

  教师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对应也有四种学习方式:“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

  a.“思考接受”,重在应用逻辑思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教师和教材的启发下,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时,要学会“思考接受”。

  b.“活动探究”,重在应用操作思维。动脑动手,尝试操作,在做中学,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时,要学会“活动探究”。

  c.“情感体验”,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要选择审美观点,在鉴赏中学会创新,发展个性。学生在掌握“基本态度”时,要学会“情感体验”。

  d.“合作交流”,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相互传播中,加深理解,能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又能外化表达给他人。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时,要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的内容无论何种学科,主要有四大内容:逻辑型的“基本知识”、操作型的“基本技能”、情感型的“基本态度”、交往型的“基本方法”。与此对应,人的思维模式主要分为:逻辑型、操作型、情感型、交往型,以及两两协调的组合型,较均衡发展的综合型。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显然四种都具有,只是比例不会相同,有长有短。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学生要“因材择学”,也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教学,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发展”,即是德、智、体、美这四方面都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得到持续发展。

  现在,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和谐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多少种?答:有16种。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论述表述为一个“矩阵”(4×4):

 

 

 

     将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A、B、C、D),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a、b、c、d),两两交叉结合起来,就构成16种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例如,Aa模式,即教师“晓之以理”,学生“思考接受”,简称“晓理—接受”模式。Aa模式是以Aa为主,其余Ab、Ac、Ad为辅。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好都有a、b、c、d。同理Ab模式是以Ab为主,其余Aa、Ac、Ad为辅。在一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重点,也要兼顾A、B、C、D。以此类推,得到16种主次分明的和谐教学模式。这就是笔者对和谐教学的设计。

  在上述和谐教学设计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写出审美设计,但审美贯穿始终。笔者想以此案例说明:“审美”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固有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和谐教学设计”就应当是“和谐教学的审美设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实践探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