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开发的规范化与技术标准建设(1)

2017-10-04 02: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课程开发的规范化与技术标准建设(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实现基于制度而不是协商结果的、真正意义上
   摘要:实现基于制度而不是协商结果的、真正意义上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实现高水平的双证书管理和实施双证书课程,需要制定课程开发的技术标准,在职业活动、学习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职业资格鉴定之间建立畅通、和谐的关系。该技术标准应能对课程开发各个环节的工作方式和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规范,标准的制定要实现方法论的转折,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关键词:课程开发;技术标准;职业资格;双证书           一、从双证书谈制定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必要性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对教育和劳动就业事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方式。然而长期以来,这两种制度在实施和发展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有技术和操作方面的问题,这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在宏观管理层面,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能够被教育和劳动主管部门同时接受的、有效的技术支持系统。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无法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及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设计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直接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劳动管理部门也缺乏手段,无法判断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符合程度。     在微观教学层面,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知识技能的“迁移性”(Transfer)困难。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做中学”(1earning bv doing)和“在岗学习”(1earning on the job)进行有效地整合,以缩小教育培训与实际职业活动之间的差距。其结果是:职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脱离生产实际,难以与国家职业资格和岗位实践要求直接对应;劳动部门是否给予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部门和领导人之间沟通和协商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客观事实。     要实现基于制度而不是协商结果的、真正意义上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实现高水平的“双证书”管理并在职业院校中实施“双证书课程”,职业院校应有能力开发和实施同时符合学历要求并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然而在如伺判断是否达到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问题上,却往往遇到操作性的困难:大家不愿意通过对教学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估的方式来判断,即重复进行科目考试和技能资格鉴定,这也是教育和劳动部门至今难以沟通之处。解决问题的重要、甚至是惟一出路就是采取基于技术标准的过程管理方法,即制定一个同时被双方认可的课程开发技术标准。按照这一技术标准,职业院校能够比较容易地开发出既符合职业资格标准,又能体现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地方和行业发展特点的课程;劳动主管部门能够比较容易判断出职业院校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符合程度。     二、课程开发规范化建设的现状     (一)教育部与多部委合作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是一个基于一揽子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基础之上的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和能力建设工程。它在尝试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同时,提出和试验了开发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方法和程序,即一种“权威性”的国家课程开发程序,其主要内容可归结为:明确社会需求,即大规模收集某一领域(如数控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该领域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包括重点支持的专业(职业)及其相关内容和要求的工作假设;案例分析,即委托有代表性的企业(如华中数控、ATA等)对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工作内容及其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并对其进行结构划分;广泛性调查,即通过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将案例分析中获得的职业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课程设计,即对确定的内容进行时间、顺序和内容上的划分,开发课程计划(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专业名称、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     技能紧缺人才工程通过一个个具体专业的案例,“含蓄”(implicit)地确定了我国目前中高职示范性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要点,如把提高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高层次实践技能(如技术敏感性)的培养,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并积累初步工作经验。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打破学科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项目。然而,该工程是一个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性工程而非研究项目,没有在理论上“明确”(explicit)地刻画出一个课程开发的程序并进行推广。上海的相关科研项目对这一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范式研究”     上海市在“101,81工程”基础上,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范式研究”课题,探索开发规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即专业教学标准。这个标准试图帮助学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作为学校组织专业教学和评估以及用工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依据。课题最具价值的成果是从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开发产品3个维度对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范式进行了界定,使整个开发过程有了操作性较强的完整流程,见图1。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