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总之,国外的考试评价改革表现出上述几个方面的经验和趋势,若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可归结为:统整性,多元化;发展性,人性化;真实性,动态化;表现性,活动化。我国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要有国际视野,但要基于我国的国情,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和尊重我国学校教育和考试评价的传统文化特点。
二、认识我国学校传统考试评价的文化特点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其中,举世公认,中国又是考试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尚读书、信任考试的优良传统习惯;历来中国人就把读书、教育、考试和人才选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延续1300年左右的科举考试以及由科举考试制度所演绎的传统文化基因,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当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也深深地刻上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一,自古以来学校教育非常强调学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作品;希望学生强记博闻,达到“学富五车”;并且通过严格的书面考试制度加以强化。这种文化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其二,学校教育高度重视“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师教学已经形成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考试设计忠实于课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以考促学”和教科书主义的倾向。
其三,学校教育历来弘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学与人才评价制度一贯促成“学完则考”“考好则优”“优者则仕”的局面。无论是名校还是名师,抑或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成名的媒介基本上都是强烈地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制度。在我国,考试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教育的范畴。
其四,我国学校教育一贯重视并集中学习那些具体的便于考试测量的教学内容,故中国的学生在国际性学科竞赛中常常有绝佳和惊人的表现,也令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包括英美等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羡慕和称赞。这一教育特点和优势,应当说跟重视“三基”教学和考试制度强化是分不开的。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和考试评价制度不够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尽管多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有趣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思想深处已经形成对传统教育模式、教科书以及书面考试制度的“眷恋”情结,似乎感到只有这样才是踏实的、可信的和公平的。
其五,由于选拔人才的竞争,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今天的普通高考都显得十分激烈,因此,追求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客观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只要回顾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有过几度废兴的历史,再看看当今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权威性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信誉,就会理解严格的考试制度之所以应当存在的理由。考试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维护安定团结、政治文明和信誉社会的重要的措施。
其六,中国的父母亲格外在乎子女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同时大多中国的父母亲采取传统的管教模式,对学校考试和社会考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虽然也有不少的家长责备现在的学校教育给中小学生带来过重学习负担,然而,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一旦出台有关减少考试和家庭作业量的改革措施后,这些家长却表现出不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父母已经习惯并且形成对考试的依赖,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由千百年考试历史所孕育和传承的文化基因。
由上可见,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考试评价制度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典型的中国考试文化特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扬优良的教育文化传统,也要认识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优势,突显民族特色。然而,在考试评价改革进程中,我们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和解决。
三、正视考试评价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内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改进,如有些学校以活动化和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考试”;有些学校创设“超市”考场,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用规定的钱买东西;有些教师让学生用漫画写作文或者“打个电话给老师说一件事”也是考题。还有一些学校坚持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来指导考试评价改革,或者借鉴教育与心理测量的方法,大胆进行考试评价改革创新。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教育的新气象。然而,考试评价改革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全国学校教育总体来看,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学校教育理念、目标不相适应,把考试的教育功能简单化,考试的评定功能绝对化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把书面考试作为学生课业和心智发展的唯一测评手段,而且考试设计和考试方法多局限于那些能够用纸笔材料加以测评的知识技能,对于那些没被测到的或者难以用纸笔测到的高级心智技能,则在日常教学中不够重视。这无形中使学校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狭窄,考试和教学关系异化;考试的其他种种积极的教育功能受到弱化,背离了基础教育所应秉持的教育理念。许多学校的教育人员不能科学地设计考试和正确地使用考试信息,常常利用细小的考分差异去夸大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以此制造所谓学业差生或落后生,使这些学生蒙受许多羞辱。考试失败不仅给这些学生带来“少年新烦恼”及意志消沉,而且他们还常因影响所在学校的升学率而遭一些人的嫌弃。所有这些极端的现象,与学校教育的理念、目标尤其是与基础教育的性质及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二)考试评价抽象化和表征化
长期以来,学校考试评价只重视考试结果量化的分数表达,不重视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试卷,不重视学习过程和发展进步在质性方面的描述评价;只重视对认知领域可测性内容的考试测量,忽视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丰富;只重视用抽象概括化的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重视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发展进步作实质性的描述评价;只注意学习的共性目标,不重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发展进步以及潜能结构作个别化的评价。在这种单调和抽象的课业考评方法下,必然丢失学习过程及考试过程业已显示出来的大量有用信息,并且把相同考分的学生看成相同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发展和智能结构差异的多面性和客观性。
(三)考试与命题常带有随意性,缺乏基本的命题技巧和起码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方面的质量要求
在我国的教师教育过程中,由于其课程设置缺乏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专业训练,造成我国绝大多数教师不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科学理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甚至连考试和命题的基本科学常识都不具备,更不用讲教师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如何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能,因而从根本上也就无法把因材施教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行动中去。在评价学生方面,大多数教师除了用考试来评价学生外,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就连在编制学科测验、编写学生练习册甚至在编写中小学教科书过程中,也随处可见所编的试题或练习题违背了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则。例如,在非语言学科的题目中,用不恰当的语言描述或用难懂的词语故意来提高题目的难度;有的教科书编写人员喜欢挖空心思杜撰出一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难题、偏题和怪题来,似乎要显示其思想的“深刻性”,却害苦了学生,同时也无端地造成许多学习差生。再如,有些填空题目在一句话中会安排4至5个空格,或者在一个短句中安排3个甚至4个需要改错的地方,这在逻辑上和思维上给学生造成困难,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来作答,从而降低了考试的有效性,通常也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误判。此类事情,不一而足,比较多见。应当看到,我国教师在考试评价方面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影响了教育效果和考试评价功能的发挥。对此,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也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及其考试评价方面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要搞好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就要正视上述一些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考试评价改革理论和实验研究,在考试评价改革专题内容上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把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考试评价技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在我国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宏观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坚持“国际视野、国情本位”的改革指导思想,主张把国外的考试评价改革经验同国内传统考试评价文化特点加以整合,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文化。从运作思路来看,笔者认为考试评价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书面测验评价和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关系、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关系、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关系、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关系、主观题测验评价与客观题测验评价的关系。对于这六个重要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述,[5]故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8.
[2]金世柏.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35—168.
[3]李坤崇.多元教学评量.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M].2001.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22—123.
[5]黄光扬.论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六个重要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2,(5):52—5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