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了实现“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我们在进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确定了以下基本策略:一方面,充分发挥育人目标的指导作用、导向作用,将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工作以及各个方面的要素,包括物质的(如设备、设施、资料等)、精神与行为的(如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要素全部统一到育人目标之下,构建一个有机的系统;另一方面,各个子系统通过落实育人目标的各项子目标,促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育人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在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促进发展: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和学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这里的“促进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两个方面。
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进行。为此,学校应努力加强以“科学民主、宽松和谐、鼓励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而言,学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学习上自主,能够做到主动参与和探究;在生活上自立,能够做到自理和积极服务;在行为上自律,能够做到主动约束和反省;在交往中自信,能够做到主动合作和交流。
促进教师的发展,要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确立教师是学校主人的地位,在业务上提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在生活上提供物质与精神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教师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学校必须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的品位,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发展成为一名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
(二)课程改革: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育人的蓝图,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这一培养目标,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课程文化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形态。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认识学校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加强以“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辩证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课程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崇真尚本”为基本理念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在课程文化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隐性课程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限时间和地点,育德于无形,化人于自然,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例如,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进行宣传,通过社团活动广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主题班会就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信”开展讨论并努力践行。(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课程之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根据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崇真尚本”的基本理念和“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我们积极设置了以“高素养”内涵中的人文素养为重点,以“现代”内涵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中国人”内涵中的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美德、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校本系列课程。例如,开设了《国家大事》《走近大师,走近科学》《龙岗走向城市化》《趣味盎然话逻辑》等几十门校本课程,还专门聘请3位武术教练开设了必选课程《中华武术》。(3)积极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广泛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系统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以“崇真尚本”为基本理念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校管理、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学术活动以及物质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管理:在进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学校教育哲学观,主要包括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选人哲学;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用人哲学;整体规划、年级负责的效益哲学;互相欣赏、平等宽容的人际关系哲学;公平竞争、奖罚分明的评价哲学。同时,我们根据“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一方面强调严格规范、科学化的管理,另一方面注重激发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从而达到管理的外在要求与师生的内在需要的统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统一,真正实现了以管理育人、以管理促进师生发展的目的。
──德育工作:为了实现“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 的育人目标,我们确立了以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德育内容,通过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德育网络,积极开展了多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读书节、体育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等班级文化活动,“红色之旅”考察、“龙岗走向城市化”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爱心援助、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学生社团、学生电台等自我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又如,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信”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在学生中传承。在一次以“忠”为主题的班会课上,既有“岳母刺字”的小品表演,又有“爱我中华”的女声小合唱;既有爱国诗词的即兴朗诵,又有以“忠”字开头的成语接龙比赛,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课堂教学:在“崇真尚本”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课堂文化建设:构建了“组合式”课程,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注重学科型、研究型、活动型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确立了“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实行“分层走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彰显育人特色。
──学术活动:学校本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基本精神,致力于学校学术文化的建设。一是以课题(问题)为中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以学校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为基本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积极开展师生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了促进学校的学术文化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方案”;积极实施“名师工程”,近两年已分批选派8名骨干教师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0名骨干教师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另外,学校的“青年教师先锋论坛”、“教师学习会”等学术活动也促进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校位于深圳龙岗区中心城清林径森林公园南麓,有“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幽雅之美。在校园布局设计上,学校积极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努力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一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校园的布局设计;二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自然、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三是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力求环保、便利和实用。
参考文献:
[1]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