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1)

2017-10-06 05:3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学校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促进发展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课程改革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系统推进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现代学校文化;崇真尚本;高素养

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多年来,我们对以“崇真尚本”为基本理念、以“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崇真尚本”: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真正的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是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必须是站在哲学高度上对素质教育及其目标的正确解读下的自觉行动。纵观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明确指出,一方面,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教育必须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具有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动发展与外部要求的统一。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国家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实际,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我们提出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崇真尚本。

──“真”,就是科学之真:一是指真理,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寻教育和科学规律;二是指真实,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本”,就是人文之本:一是指本源,即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操为本;二是指本体,即以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本。

二、“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

在“崇真尚本”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高素养”、“现代”、“中国人”。

(一)“高素养”体现了育人目标的全面性要求

“高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特征。高素养包括以求真、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素养与以尚本、发展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具体而言,高素养的人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自觉的科学意识,还应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它是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尚本、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求真,是指不断地追求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创新,是指对已有现状的改造和超越;尚本,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要学会尊重自己,又要学会尊重别人;发展,这里是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人不断地探求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发展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在客观上要求每个人既要自觉主动地去寻求自我发展,又要尊重、帮助和促进其他人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科学素养能够使人成为“智者”,面对外部的客观世界,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人文素养能够使人成为“仁者”,在人的心灵深处有着诚善友爱、昂扬高雅。高素养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的有机统一。

(二)“现代”体现了育人目标的时代性要求

高素养的人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和行为方式。近年来,促进学校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代化需要先化人后化物,学校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1]因此,对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而言,应该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自觉地更新育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能力以及现代行为方式。具体说来,现代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民主和法制意识、开放意识、环境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划人生的能力以及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现代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主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人”体现了育人目标的根本性要求

学校教育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继承和发扬作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在今天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揭示了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应有的内在精神和品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能够自觉、自愿地报效祖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决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