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之初探(1)(2)
2017-10-07 06:39
导读:2.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请领导和同伴教师观摩自己主题案例一次,得到领导和同伴教师的公正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这方面,有些教师在思想上有些
2.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请领导和同伴教师观摩自己主题案例一次,得到领导和同伴教师的公正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这方面,有些教师在思想上有些顾虑,不愿意请他人观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除了用制度约束外,主要是领导把教师的邀请当成一件大事,提前通教材、查资料,在观摩中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有效见解,让教师受益。目前,我校教师争着抢着请他人观摩,没有预约,请不到几个人。
3.每位教师对主题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后或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疑惑时积极反思,再次学习,制定新的策略,深化主题研究。
这样,每位教师在相关的主题上各有突破,学校学期末汇总成为“经验”,作为以后借鉴。
二、以区域为依托
农村小学教师数量少、素质相对低,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托其他兄弟学校的支持,只有形成一个教研网络才能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丰润镇开展了镇本教研活动,语文、数学以年级为单位分成南北两片,其他学科各为一组,每组10~20人,每月利用半天时间活动一次,这样解决了教师少、素质相对低的问题,同时起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和高素质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可以在镇本教研中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征得兄弟学校支持;也可以展示研究成果,让兄弟学校借鉴。
三、以教研部门为依靠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难免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困惑,一些现象解释不清,为了少走弯路或进入误区,这就需要及时反馈研究情况和存在问题,得到教研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
去年暑假开学,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我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进行成因分析,一致认为是学生预习不到位造成的,最后经过商讨、论证,拟定“三环节”教学法,即:功夫用在课前,讲读放在课中,积累重在课后。通过半年的实验,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了,课外知识也掌握不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以网络教研为拓展平台
校本教研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师个性化的教研,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时间、内容、引领者等条件上受一定的制约,教师个性化发展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目前的网络正好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交互平台。快捷、丰富的资源、交际双方的平等、互助等特点,使 “网络教研”成为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上网交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在网上消除了发言的戒心,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自由地发表在论坛上;满足教师发表的欲望,促使教师为回答询问而进行思考,在质疑与批评中进行反思;同时在网络交流上可以达到同伴互助,解决了农村小学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少、难找合作同伴的困难;另外在网络中,教师能够得到各个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只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设计、反思等文稿发上去,就经常能够得到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指点。为此我们全天开放微机室,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教师可以随时到网上查找资料,交流经验,开阔了教师视野,拓展了教师交流空间,促进了教师素质提高。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校本教研是新生事务,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去学习、探索,还要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