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要彰显人文关怀(1)(2)
2017-10-08 01:34
导读:校园建设要靠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校园建设迈上新的层次。校园的建设,千万不能靠“长官意志”和凭主观想象。
校园建设要靠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校园建设迈上新的层次。校园的建设,千万不能靠“长官意志”和凭主观想象。基建和管理部门要尊重师生的意愿,提高师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建设,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性互动。重要的决策活动,要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可以找到师生满意的方案,还可以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素养。
人文关怀体现在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校园环境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校园中常常见到的一些绿色植物上悬挂的标识牌,牌面用各种文字标注植物特征,使学子们能经常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研究植物。
2.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方便的需要。在中心地带设置校园分布图,在建筑物上标注其名称、在交叉路口设置路牌等标识,方便来访者找寻。在机动车不能通过的路段,预先设立指示牌。种植耐践踏的草种,把绿化带拐角改成弧形,将踏出的小路变成真正的小路,方便行人。校园的车行道和步行道系统,既是校园各区域的交通联系纽带,也是人员疏散流动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满足交通便捷的要求,保护步行者的安全。应采取限制车速,禁止某些车辆通过等交通措施。
3.满足学生追求美的需要,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营造一些具有艺术价值或象征意义的经典景观。布置的景点、植物造型、小品,力求精美,以形悦心,以文悦目;校园建筑要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统一。追求陶冶师生情操的建筑美;植物分布、绿地要讲求自然美、协调美。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校园的建筑、雕塑艺术、园林绿化景点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它传达着教育者的理念,蕴涵着大学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理性的启迪。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名人警句、名人雕塑等不仅是对校园的美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美观、优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个体思想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教育效果。
5.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空间设置上,应满足师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需要。人们既需要有高大宏伟的景观展示人类的伟大的力量和理想,满足“瞭望”的要。也需要有婉转私密的空间,给浪漫的情人一个含蓄追逐的场所,或是给思考者一个回忆和想象的空间,以满足受到“庇护”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宽阔的场所表现自我,满足当“演员”的要求。也需要在林荫边缘地的“歇脚”,以满足成为一名观众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方便快捷人流通道,以满足快节奏学习生活的需要,也需要曲折迂回的小径,以满足课余散步休闲的要求。“应具有一定的供师生交往、聚会、健身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具备一定的供个人学习、休息、观赏等不受外人干扰的安静角落;具备供三五成群的小团体集聚高谈之地。”
当然,我们在强调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自身内在的规律,在对客观物质环境的理解和改造上还应依据系统内在的运行机制,而不能盲目地强调“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肖平.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在发挥育人功效中的特征及原则[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杨瑞娥.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