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20年综述(1)(2)

2017-10-09 01:50
导读:一些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素质的研究上。但论文的数量不多,1991年和1995年各一篇。2000年出版的由刘淑明主编的《农村中

一些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素质的研究上。但论文的数量不多,1991年和1995年各一篇。2000年出版的由刘淑明主编的《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与培养》是一部研究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专著,它是北京市“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它将农村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组指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如下素质:(1)时代特征方面,对校长的办学思想、依法治教水平、科学决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民主作风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2)农村校长素质特殊性方面,更要具备敬业奉献的品质;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社会交往能力,以协调好与乡村、与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校内的师生关系等;指导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以及良好的自身形象和仪表。

(二)中小学校长单项素质的研究


中小学校长单项素质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校长心理素质的研究。20年间共发表论文13篇,主要关注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提高校长的心理素质,同时涉及了实际对校长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和校长心理素质对教师工作态度转变的影响等。

林亚丽、陈丽、林宇等都主要是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入手,对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只是在侧重点上不同。如林亚丽认为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而深邃的认识;丰富而稳定的情感;坚强而进取的意志;广泛而专一的兴趣;多样而实用的能力;高雅而谦恭的气质;外向而坦荡的性格。陈丽认为中学校长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开放的心态;自觉的改革创新意识;高度的耐挫性;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心理。吴文菊、卢欣平采用卡特尔16PF测验方法,对辽宁省内的137名重点高完中校长进行了实际的调查研究。李勇等人则探讨了校长的心理素质对教师工作态度转变的影响。

二是校长科研素质的研究。研究始于1994年,10年间共发表了专门的研究论文6篇。其研究时间并不长,研究成果也并不丰富,但它却与时代要求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不谋而合,因此发展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校长科研素质的构成要素、目前中小学校长科研素质现状、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科研素质以及科研素质培训模式的探讨。由于时间短、成果少,对校长科研素质的研究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如,刘振兴提出的构成“校长教育科研素质”概念的3项内涵包括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学校科研的管理水平,而曹宇则认为校长的教育科研素质包括教育科研理论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吴升山经过调查后发现,在中小学校长科研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观念守旧,不能意识到“科研兴校”的意义;缺乏教育科研的能力,既不懂得选题也不懂得如何撰写科研论文。

曹宇和吴升山同时对如何提高校长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曹宇站在校长自身的角度提出建议:解放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实践;加强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勤奋耕耘,逐渐增强能力;加强管理,在造就科研型教师工程中完善自己等。而吴升山站在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角度来提建议,认为中小学校长提高科研素质应该:重新塑造校长人格,让中小学校长具有现代人精神;以培训为切人口,促进中小学校长知识能力转化;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激励中小学校长开展教育科研等。

三是校长法律素质的研究。研究是从1990年开始的,到2001年止,共发表论文4篇。研究内容很统一,是以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为中心进行探讨的。如,褚宏启在法律素质方面对校长有如下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依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和保护学校。吴回生认为校长应该具有的法律素质为:正确的法律意识;一定的法律知识;坚定的法律意识;良好的依法治校的能力。

(三)校长素质的相关研究

1.校长素质与素质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研究成果最早发表于1994年,10年来共发表论文13篇。研究内容围绕“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校长应具备的素质”展开,还有一些零星的对校长素质与素质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针对素质教育环境下校长应具备何种素质进行研究时,有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明显反映出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校长应该具备哪些新的素质或是更突出什么素质;有的研究则只是在原来的校长素质上加上了素质教育四个字。但仍有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看法。如,康万栋认为,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校长应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教育观念,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等,其中“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是符合素质教育的特定要求的。

在研究校长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研究的结果大都认为,校长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校长素质的高低又是素质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如,韩思良认为:校长可靠的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校长不断进取的学术素质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校长与时代相和谐的职业素质,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

2.校长素质与学校建设、发展的相关研究

此项研究始于1994年,至2004年共发表论文7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校长素质与学校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设一所好的或是有特色的学校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研究的结果比较一致,大都认为校长素质对于学校建设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校长素质的要求则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何国明认为,建设特色学校要求校长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成熟的办学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完善的个性特征、出众的管理才能。

五、分析与展望

我们在对20年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文献的梳理中发现,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我国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研究近20年来从未中断,且可谓硕果累累。但是,仅从专门研究校长素质的著作的数量(4部)与论文的数目(186篇)相比,著作的数目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虽然我国对于校长素质的研究从数量上来说不少,但是从质量上来说却是良莠不齐。有一些文章的内容很是空洞,对一些素质的探讨只是泛泛而谈,停留在一个比较粗浅的层面上,既让读者们不清不楚,也让校长们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才能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实证型的研究方法采用得较少,只有7%的论文采用了实证法,93%的研究属于思辨型的。这反映了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小学校长素质的时候很少实地去研究一些实践中最为真实的状况,只是站在理性的角度给校长设定了各种各样必备的素质,校长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完人”,而这些研究对身处中小学一线的校长们来讲,可借鉴的内容很少。

第四,从对校长素质的研究内容来看,对校长整体素质研究的变化趋势与校长素质研究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校长整体素质的研究是校长素质研究的主旋律。而其他方面素质的研究则是一个不断涌现的过程,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也同样是引领实践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中小学校长素质近20年来研究的分析不难看出,校长素质研究的内容与数量的多寡是与国家颁布的政策方针有着密切关系的。从1991年颁布的《中小学校长岗位条件和要求(试行)》到1999年颁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校长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教育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2005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育类重点研究课题中再一次将校长、校长素质作为研究的重点,这必将使得校长素质的研究再次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与繁荣。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理论界对于校长职业化和专业化讨论高潮的到来,可以预见,未来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研究将集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校长具备何种素质才能引领学校发展、提升学校质量以及中小学校长如何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促使自己由原来的纯行政职务型的校长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校长转变等方面。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