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从1985年我国中小学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到2004年这20年间,校长素质一直是教育管理领域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为了理清这20年来关于校长素质研究的基本线索,从中发现研究的基本趋势,我们对20年间发表的中小学校长素质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检索,并以校长素质研究的数量、内容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必要的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现有的一些数据做定量研究,探询校长素质研究领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够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和校长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二、文献来源
专著方面的研究资料主要是从国家图书馆的公共检索网页上检索得到;论文方面的资料主要是从1985年一2004年的《全国报刊索引》中的“教育管理和行政”、“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三个条目以及1985年一2004年《报刊资料索引》中教育分册(第四分册)中“中小学教育管理”一节中的“校长素质”子项目中检索得到。
三、整体分析
20年间专门研究校长素质的著作共4部。1987年出版的《校长素质》是教育部重点课题,也是校长素质的主要研究成果,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采用实证调查方法研究校长素质的课题,它揭开了专门研究校长素质的序幕。1999年一2000年又有三部校长素质的专著问世。2000年之后专门探讨校长素质的专著就销声匿迹了,这应该是正在为再一次的崛起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校长素质研究积蓄力量的时期。
1985年-2004年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的论文较多,共有186篇。这20年间对校长素质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并在1997年一2000年之间达到高潮。在这期间每年的研究论文的数目都至少达到15篇,1999年更是达到了26篇之多。这样的一个特点恰与校长素质研究专著中所呈现的特点不谋而合。这种巧合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要求“担任校长者必须取得任职资格的合格证,持证上岗”不无关系。从研究内容来看,除了对校长整体素质的研究之外,还包括对校长单项素质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法律素质和科研素质以及对校长素质与素质教育、学校建设等的相关研究。其中对校长整体素质研究的成果数量最多,达到总数的64%,并列排在第二位的是对校长心理素质(占8%)以及校长素质与素质教育(占8%)的研究。其他研究所占比例依次为:校长素质与学校建设占4%.校长法律素质占3%,校长科研素质和管理素质分别占2%,其他占9%。从研究方法来看,校长素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实证法和思辨法两种方法。其中,应用实证法的研究只占总量的7%,这是校长素质研究领域内的一大缺憾。通过对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的不同内容的变化趋势的研究发现,校长整体素质研究的论文数量变化趋势与论文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除了心理素质的研究开始于1985年以外,其他素质的专项研究几乎都是在1991年以后陆续出现的。这样一个过程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校长素质内涵不断完善、细化的过程。
四、文献综述
(一)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研究
对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的研究20年来从未间断过,并一直都是校长素质研究领域的主体。它的研究成果中专著4部,论文121篇。从内容上来说,对校长整体素质的研究又是以1991年为分界点的。这主要是因为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对校长提出了基本政治素养、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3个方面17条要求。因此1991年以后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就将以上三个方面作为校长素质最基本的出发点,除此之外,还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1991年之前的研究成果则没有形成集中的观点和完整的体系。
1.《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颁布之前的研究
1991年以前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的研究成果,以国防大学1987年出版的《校长素质》最为经典。它是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原定的40条素质中,师生员工认为其中38条是应有素质,其中25项是校长的主要素质。在所有素质条目中,列前10位的依次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业务知识五个方面…。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各方面群众对于中小学校长素质的基本要求,指明了中小学校长素质的合理结构,明确了中小学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哪些素质是主要素质。这是我国研究中小学校长素质人员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受到多数专家的肯定。但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它过多强调了校长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把革命化放在了校长素质中突出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校长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这部专著把中小学校长素质分为八个方面,其他论文中也有把校长素质分为三个方面、四个方面以及五个方面的。如,任少红认为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热爱教育事业,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群众观点和平易近人的品质;拥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在教育理论的管理科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王蕴琦认为时代要求校长具有五方面的素质:勇于革新的胆识;善于协调的能力;知人善任的眼光;勤奋学习的品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行动。
1991年以前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管理素质这几个方面。涉及的内涵相对1991年以后的研究要小一些,很多素质如心理素质、科研素质、法律素质等都没有列入整体素质的行列。
2.《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颁布之后的研究
1991年以后,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的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著作方面还是论文方面都逐渐达到了高潮,其中著作发表3部,论文发表162篇。同时研究向纵深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校长素质的内涵正在不断扩大,每项素质又都有了具体而丰富的诠释。如,曲绍卫等主编的《校长素质论》中除了校长素质中必然包括的几个方面外,还将“自觉依法治校”、“善于决策”等一些新的素质列入校长的必备素质中。张晓霞则在校长应具备的主要素质中添加了“领导意识”这一项,认为校长的领导意识包括战略意识、超前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和协调意识。由谢学政、廖秉权主编的《校长素质培养手册》一书中认为校长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个性心理素质。
除了在内涵上的丰富之外,中小学校长素质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一些研究者把校长素质放在"21世纪”、“跨世纪”等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来研究。这种类型的论文从1997年开始发表,到2001年止,共16篇。如,李大健认为,21世纪中小学校长应该树立自律自重、和衷共济、求真务实、学者、公仆等五种形象…。周在人则认为,新世纪中小学校长应具备四大基础素质和八大能力素质。四大基础素质即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能力和健康基础,八大能力素质即决策、统筹、领导教学工作、协调人际关系、创建校园文化、获取并利用教育信息、教育科研和改革创新的能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