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1)

2017-10-10 04:4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课程整合(亦译课程综合化)即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

课程整合(亦译课程综合化)即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解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程(亦译综合课程)的建构。“整合课程”是当代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和一些省市有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整合课程”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发现和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了给我国的课程整合实践提供借鉴,就有必要对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进行分析研究。

在英美教育界,有专用术语integrated curriculum和curriculum integration,我国教育界一般将它们分别译为“综合课程”和“课程综合化”[①a]。但是,一则汉语的“综合”一词的“组合”内涵不能传达英语“integration”一词的“使整体化”的涵义;二则“综合课程”这一术语也不能准确地概括和表达我国课程改革实践中正在着力建设的“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的内涵和理念;三则我国科学界和哲学界又比较一致地创用了“整合”一词来对译英美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术语integration[②a]。此外,港澳台教育界则流行“整合”、“初次整合”、“二次整合”、“科际整合”等称谓[③a],把“integration”译为“整合”;而有使用汉字传统的日本教育界也把“integration”译为“整合”[④a]。有鉴于此,我们把英美教育界使用的术语“integrated curriculum”和“curriculumintegration”分别译为“整合课程”和“课程整合”,并用以概括和揭示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中正在建设的有关新型课程的内涵和理念。
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⑤a]。而在我国,有研究者在概括了课程整合内涵的当代扩展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⑥a]。这些阐述均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均有片面之处。首先,这里所谓的整合,既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到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分。其次,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整合的客观结构的功能,均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再次,整合是对分化而言,也就是以学校教学系统要素及其成分的分化为前提,有什么样的分化就必然伴随着什么样的整合。所以,课程整合内在地包含着课程分化,比如,内容的整合必须先做好内容的分类和选择。因此,从历史的和发展的意义上说,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当代课程整合问题成了整个社会关注和改革着力的热点,这既是当代教育与课程改革深化和落脚到课程组织结构优化的现实必然,也是从近代以来学校课程有规律地不断变迁的历史必然。当代课程整合与历史上的课程整合相比,突出的特点一方面是世界性组织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是教育界以外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小学教育内容问题一直十分关注,组织了一系列各种层次的研究和讨论会;并在八十年代委托国际著名教育专家伊朗的拉塞克和罗马尼亚的维迪奴进行了教育内容发展趋势的专题研究,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份专题报告《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这两位专家在报告中,根据对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及其演变趋势的考察,对教育内容变迁的“未来前景”进行了描绘。首先,他们从八大方面提出了“教育内容恰当性的一般指标”,其中专门以“课程设计和学习过程组织中的平衡”为题就“课程整合”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其次,又深入到学科之间的关系,概括阐述了“跨学科性”整合课程的命题。最后,设计出了实现课程整合的“课程计划的方法论框架”。这个框架,把普通教育内容分为了十大类,它们是“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技术和劳动教育”、“母语和外语”、“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精神和文化教育”、“艺术和审美教育”、“体育和闲暇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和“新教育与当代世界性问题”[①b]。
这个框架,是包罗万象的。不过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它只是对现实课程内容的分析和综合的结果,它从根本上说还没有跳出“学科课程”的理念和规范,尚未真正地贯彻它的作者提出的“课程整合”的原则,仅仅只是给已进入学校的新老内容重新各排一个“座位”而已。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与之不同的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同期组织开始实施的《2061计划》,它以根本解决当代教育内容机械膨胀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普及科学(广义科学)、提高美国的国力为宗旨,最终将建立和实施一种与现在根本不同的课程模式。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科学文化观为依据,重新选择课程内容;第二阶段是将新选出的内容转化为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式,并制定出教育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蓝图;第三阶段,全国有关机构和团体通力合作,将第二阶段绘制的蓝图付诸教育实践。这个计划起始于1985年,时值哈雷慧星光临地球上空,而到2061年它将再次光临。《2061计划》的名称即取自于此,它饱含着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期望,待到2061年哈雷慧星再次露面时,能看到它的一代新人是经历了新的课程蓝图熏陶而能幸福生活的人。
《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完全脱离开已有课程、教材的“巢臼”,重新从文化中选择出新的课程内容;“其目的是为教育改革建立一个概念基础,并指明所有经历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处事态度”[②b]。为此,组织了全世界数百名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研究报告于1989年出版,题名《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在这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献中,依据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先从横向上划分出新的五大类学科,它们是“生物科学和保健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技术”,以此为框架,分别选择出内容。然后,将这些“分科”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水平维度的整合,分为有机排列的“科学的性质”、“数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人类机体”、“人类社会”、“被改造了的世界”、“数学世界”、“历史观点”、“通用概念”和“思维习惯”12部分,构成了在中小学、幼儿园里应当学习、掌握、形成的知识、技能和处事态度的新内容和新框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当代的课程整合与历史上各种课程整合相比,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在美国《2061计划》中有着突出的表现。第一,采取大规模的行动,通过构建现代知识分类的新框架和重新选择内容,首先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学科课程具有封闭性,课程内容缺乏与社会文化及时交流的机制,不能实现“吐故纳新”,已有的内容即使陈旧了也滞留下来,而新的内容则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源源不断地进入学校。已有的内容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分裂现象,而新内容与已有的内容之间更是缺乏“亲和力”,致使课程中知识的分裂的严重性无以复加。因此,再修修补补是无济于事了,只有打破已有的分科框架,构建新的课程分类形式,重新选择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分裂的问题。
第二,更新文化价值观念,以此作为中心来实现课程内容的实质整合。以前人们提出的以“历史”、“地理”、“儿童”或“经验”作为中心来整合课程,其性质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整合。课程内容来源于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一种文化之所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本原因就是它有一个同质的价值观念作为凝结的核心。课程要实现实质的整合,必须寻找到同质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了崭新的“科学文化”的概念,“即把文化融汇于科学、数学和技术之中”,形成了明确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念,这一观念具体说来就是:“已经普及了科学基础知识的人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事业,它们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懂得关键性的科学原理和概念;熟悉自然界,认识其多样性和同一性;在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时,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然后,以这一新的文化价值观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根本标准,作为整合课程内容的核心。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三,创用新的课程模式,使课程整合现实化。课程模式实质上就是课程实施的结构和程序。重新选择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中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其整合的实质均系顶期性的,唯有课程模式的整合,才是现实性的。“2061计划第二阶段主要的创造性活动是在全国的五个学区设计几套可供选择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同现行的课程模式相比,在学习重点、学习风格和学习深度方面新的课程都有所改变”。课程模式不仅涉及内容、形式,而且涉及课程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时间排列。以前的课程模式中,显现要素是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新的课程模式中则必须补入能力和处事态度等要素。新的课程模式,不仅要使知识整合,而且也要使知识、技能与能力、处事态度整合,从而实现文化发展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整合。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国外普通教育中的工作生活实践教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