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六)课堂教学通过小组合作,重平等、重过程、重体验
美国中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去上课。下课后,学生在各个教室之间匆忙奔走,根本没有时间在教室或楼道里追逐打闹。下课时,教师站在门内让学生先走。楼道里,教师侧身给学生让路。不过,学生不会对此熟视无睹,一般都会轻声致谢,也会主动为过往的教师开门。即使是生源不太好的学校里,学生依然是那样彬彬有礼。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常常“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很让我们惊讶和感动。对学生的尊重,也表现在对学生成就和能力的肯定上,许多学校的楼道里,可以被利用的地方都展示着学生的作品或记载着学生的荣誉。
我们有幸走进11所中小学的课堂,和美国的学生一起听课。教师常常采用动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按座位号单双数分组、按生日分组、按颜色分组等,让学生随机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比起我们的课堂教学,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小得多,但是课堂活动往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讲某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教师便会想方设法营造类似的情境,以便让学生去想象和体会在特定环境下自己的反应,进而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情形。另外,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又动脑,重过程、重体验、重感悟。
(七)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美国优越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让人叹为观止。各种类别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水族馆、纪念碑(堂)、主题公园等,随时对中小学生开放。每个馆、所、中心都必须满足各州制定的教育标准(根据美国宪法,美国的教育最高决策权在州)。而且,每个馆、所、中心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或主页,为欲到此的参观者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都有大量的教育和宣传资料免费提供给参观者;都有专职教师给学生现场上课或讲解。每天都有学生坐着黄色的专用校车到这些教育场所学习或参观。
(八)学校、家庭、社区的完美结合
在每学期开学时,学校邀请每个学生家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家庭情况,志愿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的学校还规定每个学生家长义务工作20小时。在美国,家长都非常踊跃,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和社会志愿者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或协助教师组织好学生的各项活动。
教师定期把学生的各科学业情况用四个等级──低限标准(limited progress)、期望标准(expected progress)、达到标准(meeting standard)、超过标准(exceeding standard)的评价方式使家长了解学生成长和学业情况,以利于他们及时与学校沟通,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全部免费向学校、教师、学生开放,并全方位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当然美国基础教育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师课堂组织的活动有效性不足;教师之间的教研探讨不够;教师工作繁重,但其经济收入就美国的标准来说不够高,等等。
二、吸纳中美教育精髓、取长补短
考察归来,笔者理性分析了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东方教育思想(新儒学思想)的精髓与西方教育思想精华相结合
未来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的走势,必定是东西方教育精髓的相互包容和吸纳。如从孔子、韩愈到陶行知,几千年所提炼的“仁爱”“忠、孝、礼、义、信”“学、问、思、辨、行”与西方教育哲学的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永恒主义(perennialism)、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社会重建主义(social reconstructionism)、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以及多元智力理论等,应相互借鉴与吸纳。
(二)提升国民素养,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推进,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人的素养上。在美国,无论是著名大学还是普通中小学,都注重人的素养的培养。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加州尔湾北坞高中(Northwood High School)的育人目标是“(我们)一贯的承诺──培养有同情心的、有教养的、能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的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必须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高素养”的内涵,包括基本素养、核心素养、高层素养等方面。基本素养包括:文明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审美素养、人际交往素养;核心素养包括:道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高层素养是指创新素养。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要从小、从实、从细抓起,长期坚持,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三)改革课程、课堂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美国自二战后始终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历次教育改革都以中小学课程作为突破口,强化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学生学会了什么或没学会什么,决定着社会的兴衰。人们把课程看作是许多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原因或补救方法。美国及现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几乎都是以此为导向。我们要借鉴美国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既要把课程改革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去认识,更要把它置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去理解,因为课程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只有具备这种观念,才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美国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者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这节课的目标具有价值和挑战性吗?教师是以尊重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吗?学生对这节课的目标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美国是在向我们学习的。以美国加州为例,他们每年五月全州统考,八月出成绩,学校也以此成绩的优劣来排名次。学生成绩也可以作为申请大学时的依据之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以此把学校按1—10的等级排队(称之为学业表现指标: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API)。学生成绩则分五类:高级(advanced)、精通(proficient)、基础(basic)、基础之下(below basic)和远远低于基础(far below basic)。而国家(联邦政府)考查一所学校,
则根据其达到精通水平的学生数的比率来给学校排队。
(四)重建新世纪的学校文化
学校是关注生命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园。学校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提升生命价值的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种求真务实、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文化;是一种“网络文化”;是一种团队学习、优质服务的文化。管理哲学和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等方面。学校文化在培养人、熏陶人的内涵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何重建新世纪的学校文化,是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