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师在初中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2)

2017-10-11 02:13
导读:(三)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像初三思想政治课第四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

(三)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像初三思想政治课第四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3]另外,教师应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地把握关键点。例如,对我国人口问题的总结,告诉学生: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它不仅强调控制人口数量,而且把提高人口素质也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信念教育;人口问题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地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三条总结和升华,将知识、理解和道德信念以及情感融为一体,突破了框题界限,体现出专题探究教学的完整性,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内在把握和灵活运用。能否做到这一点,明显反映了一个教师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角色发挥水平的高低。实践证明,教师对探究问题的总结和升华,不但加强了教学效果,也是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必然要求。

三、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一)倡导协作和平等的精神

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性探究。合作性探究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质,并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解释。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一个在探究过程方面有着高度技巧的灵活的引导者,会建立起融洽、和谐探究气氛的支持环境和平台,教会学生倾听和提问的技巧,对别人的发言深思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发言机会尽量保持平衡。既要避免有的学生具有极大热情而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敏感性,滔滔不绝阻碍别人的发言;也要避免有的学生寥寥数语,什么也没说清楚的现象;使学生讨论保持平衡。当学生感到有同等的权力参与讨论或者在延长的沉默里也感到心情舒畅时,探究讨论会保持平衡。而严谨和谦虑的学习态度对这种平衡起了规范和保证作用。协作和平等精神是学生成长中应具有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不应忽视这一长远目标。

(二)提供材料帮助,拓宽探究范围

探究并解决问题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凭借适当的事实和资料,充分借助具体的直觉与经验进行思考。同时,任何一个学生或小组在课下所达到的领域是有限的,学生很难确定探究对象的性质特征、地位等所有问题。所以,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生所需要的信息类型,根据学生的探究进展,通过录像和电脑展示必需的信息资料。杜威在讲到教师的参与程度问题时指出:“他不应该限制学生作出贡献,而是要在急需的时刻,当儿童经验极为有限时,提供必需的材料。”[4]也就是说,教师要给予学生吸收和保存材料的极大灵活性。而且,教师展示的应是典型的事例,有效地暗示一类事实原则。材料应包括正例和反例。材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探究思维的空间。当学生自主地思考大量的具体的关系中所有包含的共同因素,进行抽象与概括时,判断才明确、坚定。另外,从大量的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即锻炼学生的推理及判断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探究发展获得新知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总之,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达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既要使学生获得积极探究真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的结合,应是教师追求和努力达到的一种教育境界。

 

[1][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第12页。

[3][4]孙培青、赵荣昌、张法琨、徐德主编:《教育名言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意义与策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