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

2017-10-11 01:3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品德与

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关键词: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教学策略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是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的。对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可视为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一、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教学要实现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关注和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适合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应该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起点。

(一)教学主题的生成源自儿童实际生活

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题。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描述的“节约用水”教学主题生成的具体案例。

在本班教室的外面,有一个小水池,每次下课后,就会有许多学生去那里洗手或洗物品。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用很长时间,一边涂洗手液,而水却一直在哗哗地流着;有的学生经常忘了关水龙头或者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下滴……从学生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中,我感觉到学生没有很好的节水意识。后来我又请家长配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家中同样也存在浪费用水的情况。事实上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而且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各种开发活动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愈益紧缺。因此,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珍惜环境资源的教育要求,于是结合相关教材内容,我将“节约用水”这一主题带进了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和我国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用水的现象,制定力所能及的生活节水措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浪费用水现象,由此生成“节约用水”这一教学主题,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关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这样,教学不是简单地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实际生活的了解基础上,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主题,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如此形成的教学主题是充满儿童真实生活源头活水的客观丰满的教学主题,对儿童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课程、教材是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教材对具体教学主题的生成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因地制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学主题,力求达到课程、教材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活需求的一致。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力求切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三年级《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教材旨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既有竞争、也要合作才能促进发展的道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突出竞争意识培养。有一位教师在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则首先对本班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从学生情况看,三年级的小学生有过一定的竞争和合作的经历,知道要达成一定的目标就有一定的竞争,参与竞争符合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不敢或不愿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当前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个人意识较为突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普遍比较缺乏。对“只有学会合作才更有竞争力”的生活道理缺乏体验和感性积累。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开展合作教育。

为此,这位教师对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作了调整:对于竞争,主要强调“知道生活中充满竞争,积极参与竞争能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正面说明“竞争要遵守规则”。同时,重点探讨如何合作,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这位教师通过对三年级小学生在“竞争与合作”这一主题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存在问题和教育需求的分析,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满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儿童的真实生活需要

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教学内容要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当然,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教师要注意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待人宽容”这一主题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可以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师生讨论解决。这样,拓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讲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经验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家和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发展状况,在课前注意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态度、经验、困惑和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身心特点、发展需要、生活经验和课程要求进行教学。

二、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

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凭借的“中介”和手段。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才能学习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需要强调通过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儿童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