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2)

2017-10-11 01:31
导读:(一)通过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注意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帮助儿童交流、

(一)通过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注意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帮助儿童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

例如,《客人来了》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知道接待客人时应有的礼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友好地接待客人。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问学生:同学们家里来过哪些客人?客人来了,是怎么招待的?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概括出:客人来了要问好,请客人入座,给客人端上水果、泡茶,客人走了要送别等接待客人的基本礼节。

教师又组织开展待客情景模拟活动。

(1)师生合作进行生活情景模拟:老师到小朋友家来做客,怎么接待?然后由其他同学评议:这位小主人当得怎么样?

(2)教师提供一组生活情景模拟内容:小伙伴来了;爷爷奶奶来了;叔叔阿姨来了……我们怎么接待?组织学生分组选择,开展生活情景模拟活动。

(3)学生汇报表演,交流评议,学习招待各类客人。

像“家里来了客人”这类话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见过父母是怎么招待客人的,或者自己也招待过客人。因此,教师就从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经验切入和展开,让学生紧密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讨论“客人来了应如何招待”这一问题。在学生明确了待客基本礼节的基础上,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招待各种客人”的模拟活动,在这种课堂“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深化体验,扩展和提升经验,并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实践。

(二)通过真实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

“生活即教育。”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教室,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例如,《上超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学会购物应有计划。知道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购物基本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学会文明购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超市购物”和“购物交流”两课时连续上的方式。

在上第一课时“超市购物”之前,发好《告家长书》,请家长协助孩子做好家庭购物需要小调查,并为孩子准备适当的购物经费。然后安排一节课,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到学校附近超市进行购物,教师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上第二课时“购物交流”时,回到教室里,师生进行超市购物活动交流。以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为平台,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情境模拟、自我评价等,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超市购物常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有计划地购物。

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这样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其实是在进行和探讨着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际生活的过程,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因此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教学因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切实地体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这种“准真实生活”摹拟中学习。

(4)拓展教学时空,组织生活实践,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进行学习。

总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三、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课程回归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但教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复制”和“照相式”再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儿童的生活带进教室、模拟生活、交流经验的层面。教学还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和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含义。

下面一则案例比较好地体现了上文倡导的教学必须回到儿童生活、实践并提升儿童生活这一理念:

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谈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假如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在此时的表达,那么这节课的收获可能就只是使学生知道“要关心家人”“为关心家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不过,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与学生商定:我们开展一次“让我为您分忧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贵在坚持。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活动,教师还设计发放活动记录表,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课后,学生各自行动起来。

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长大了许多。有位家长说:“最近,孩子老是问我累不累,还主动给我捶背……”另一位家长说:“前些天,孩子让我教她做饭。现在,她放学回家会用电饭煲煮饭,并且自觉地写作业等我们下班。”……

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和认识,不仅产生了共鸣,而且加强了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体会到妈妈平时做家务真的很辛苦!”“我帮爸爸做事,爸爸很高兴,我也很开心!”“原来我也可以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我真高兴!我要继续为父母做点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后组织开展了“让我为您分忧”的活动,这一活动使学生把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认识转变为真正的行动,不再只停留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状态。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了他们的生活,提升和发展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并有效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将课程、教材、教学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生活,引领和发展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这不是一件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即可的简单事情。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发展,培养儿童的实践品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和方法,开通课程、教材、教学走向儿童真实生活的广阔途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