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通过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注意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帮助儿童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
例如,《客人来了》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知道接待客人时应有的礼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友好地接待客人。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问学生:同学们家里来过哪些客人?客人来了,是怎么招待的?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概括出:客人来了要问好,请客人入座,给客人端上水果、泡茶,客人走了要送别等接待客人的基本礼节。
教师又组织开展待客情景模拟活动。
(1)师生合作进行生活情景模拟:老师到小朋友家来做客,怎么接待?然后由其他同学评议:这位小主人当得怎么样?
(2)教师提供一组生活情景模拟内容:小伙伴来了;爷爷奶奶来了;叔叔阿姨来了……我们怎么接待?组织学生分组选择,开展生活情景模拟活动。
(3)学生汇报表演,交流评议,学习招待各类客人。
像“家里来了客人”这类话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见过父母是怎么招待客人的,或者自己也招待过客人。因此,教师就从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经验切入和展开,让学生紧密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讨论“客人来了应如何招待”这一问题。在学生明确了待客基本礼节的基础上,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招待各种客人”的模拟活动,在这种课堂“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深化体验,扩展和提升经验,并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实践。
(二)通过真实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
“生活即教育。”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教室,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例如,《上超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学会购物应有计划。知道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购物基本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学会文明购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超市购物”和“购物交流”两课时连续上的方式。
在上第一课时“超市购物”之前,发好《告家长书》,请家长协助孩子做好家庭购物需要小调查,并为孩子准备适当的购物经费。然后安排一节课,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到学校附近超市进行购物,教师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上第二课时“购物交流”时,回到教室里,师生进行超市购物活动交流。以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为平台,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情境模拟、自我评价等,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超市购物常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有计划地购物。
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这样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其实是在进行和探讨着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际生活的过程,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因此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教学因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切实地体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这种“准真实生活”摹拟中学习。
(4)拓展教学时空,组织生活实践,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进行学习。
总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三、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课程回归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但教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复制”和“照相式”再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儿童的生活带进教室、模拟生活、交流经验的层面。教学还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和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含义。
下面一则案例比较好地体现了上文倡导的教学必须回到儿童生活、实践并提升儿童生活这一理念:
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谈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假如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在此时的表达,那么这节课的收获可能就只是使学生知道“要关心家人”“为关心家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不过,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与学生商定:我们开展一次“让我为您分忧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贵在坚持。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活动,教师还设计发放活动记录表,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课后,学生各自行动起来。
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长大了许多。有位家长说:“最近,孩子老是问我累不累,还主动给我捶背……”另一位家长说:“前些天,孩子让我教她做饭。现在,她放学回家会用电饭煲煮饭,并且自觉地写作业等我们下班。”……
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和认识,不仅产生了共鸣,而且加强了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体会到妈妈平时做家务真的很辛苦!”“我帮爸爸做事,爸爸很高兴,我也很开心!”“原来我也可以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我真高兴!我要继续为父母做点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后组织开展了“让我为您分忧”的活动,这一活动使学生把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认识转变为真正的行动,不再只停留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状态。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了他们的生活,提升和发展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并有效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将课程、教材、教学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生活,引领和发展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这不是一件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即可的简单事情。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发展,培养儿童的实践品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和方法,开通课程、教材、教学走向儿童真实生活的广阔途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