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1)

2017-10-11 01:2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将课改

摘要:将课改理念、课程方案校本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的过程。大同中学在学校课程领导中关注“三个层面”:开展课程方案校本化整体设计;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提出了“年段分解,底线上移,功能优化”的原则,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在三类课程中,制订实施《大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整体设计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整体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科目的开发,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校课程领导;课程实施

当前上海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文本建设(标准的制订与教材的开发)、全面实施以及形成制度三个阶段,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和均衡性。国家对学校课程方案实施和课程开发的赋权,使学校对课程的作为有了更大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校承担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任务,学校校长和教师在课程行为中的角色由单一的课程计划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的综合体。校长和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在全面实施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同中学从1987年开展课程结构的整体改革,又参加了上海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近二十年改革历程的实践,我们梳理出一条经验:美好的课程改革愿景,必须与学校的文化相结合;理想的课程方案,必须与学校的特点相融合。我们认为,将课改理念、课程方案校本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的过程。

加强学校课程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对课改原则性的把握上。在学校原课程领导行为中,我们:坚持课改的理念和改革的目标,坚持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结构,坚持控制周课时总量,坚持非考试科目的最低课时量。并在这“五个坚持”的原则性前提下,对课程方案进行创造性实施。

一、关注“三个层面”:校本化建设之路

“三个层面”指课程方案校本化整体设计,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

课改理念提出,学校的课程实施应当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理解是:学校的课程实施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健全、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艺术修养和体育健身、社会实施和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经历;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知识获得的需要,更要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还应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在整体思考学校的课程设计时,我们把握“三个立足”,努力做到“三个有利于”。立足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育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立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求,使课程实施更加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方案校本化的整体设计

在课程方案设计上,贯彻课程方案提出的“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求,确立“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差异性”三个原则,力求做到“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发展差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鼓励冒尖”──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对课程方案进行了校本化的设计。

1.制订学校的课程实施系统学校课程实施系统见下图:

在课程实施系统中,我们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功能形态再进行校本整合,通过必修课程的设置,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共性要求,“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共同修习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通过限定选修课程的设置,落实学科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基础要求,“发展差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是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自主选修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适应未来多样化生活奠定基础,“鼓励冒尖”,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国家课程的部分内容和学校开发的课程。研究型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形态,以项目或课题形式保证学生有共同修习的经历,同时渗透在学科基础科目、学科拓展科目、科学素养科目和人文素养科目中,保证学生选择学习的经历。

从课程实施系统的特点来分析,学校对课程方案的校本化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

2.编订每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

学校课程实施系统保证了学校课程实施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编订每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计划严格按照每周35节的课时总量安排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基础型课程的课时总量严格按照课程方案的规定,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得到课时的保障。

3.制订学分制课程管理与评价方案

针对课程结构的变化和学生选习时空的扩大,学校必须建立起一种统一而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以保障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选习的实施。我校对这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的课程管理与学业评价制度,即以这时学分进行课程管理,由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组合进行学业评价。

基本学分:以学时为计算单位,按照学生学习领域设置,完成规定学时并考验合格给予规定学分,不合格不给学分,补考合格再给予学分。在整个高中阶段,必须取得规定的最低学时学分才能高中毕业。

奖励学分:由于基本学分只能反映这生完成学习的基本量,不能反映学习的质。为能反映学习的质,增设奖励学分,其目的是使学分制起到评价指标的作用,以全面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课程规定的学科知识、能力掌握与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基本要求时所表现的差异性;以及反映出学生在自主积极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习与活动能力等深广度上、个性特长发展上的差异性,从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开发创造性潜力。

采用学分制进行课程管理,既保证了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又能充分反映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地位,为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没有提出某一年段的具体要求,很容易导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以“教材标准”代替“课程标准”。谭程标准在学校的落实,应当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达成细化为每一个阶段的行动目标,实现“段段清”。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不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还应当允许不同层次、类型的这校在“保住底线”的前提下,提出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学习要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提出了“年段分解,底线上移,功能优化”的原则,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在三类课程中,制订并实施了《大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

年段分解: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细化在三个不同年段和三类课程中,以保障课程目标的“段段清”。

底线上移:结合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学生基础,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处理,在严格限定基础型课程内容的同时,适当提高了其在拓展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要求。

功能优化: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不同要坟进行优化整合,提出针对学校学生特点的要求。

例如,《大同中学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就以《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为基础,并进行了如下一些主要的处理。

●在基础型课程中,细化了学习内容的三级主题,并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同时对“学生实验”的安排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把《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各主题的“活动建议”内容有选择地分散到各学期中,并对“过程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作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学生限定性学习的内容。

●设计拓展型课程: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综合理科、化学双语等,课程内容一部分来源于《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拓展型课程各主题的“活动建议”,另一部分延用了学校多年积累的较成熟的主题。

●设计了每一学年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层次要求。

例如,《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提出了如下每一年段的具体实施内容。

●高一年级:基础型课程部分总课时数为68课时;拓展型部分(选修课程)课时数为60课时;探究型课程部分(研究型学习类课程与竞赛辅导)课时数为20课时;其中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包括:网络技术与道德(上)、IT活动课(上)、计算机双语(上)。

●高二年级:以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其中拓展型部分(选修课程)课时数为60课时;探究型课程部分(研究型学习类课程与竞赛辅导)课时数为20课时;其中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包括:受人与动物启发的自动化(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人工智能)、IT活动课(下)、计算机双语(下)、网络技术与道德(下)。

●高三年级:以研究型课程为主,主要是学校计算机特长认定学生的辅导和培养,结合英特尔创新大赛及明日科技之星的活动开展以学生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