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设计与实施,使课程目标的达成有了更加明确的质量标准,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确立了有力的保障,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经验、教学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设计适应性的方案,在课堂教学落实课标的行动中重点探索“三个问题”,关注“四个变化”;实现三个“转变”。
●课堂教学探索“三个问题”:如何解决课堂学生学习的低迷状态;如何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形成积极价值观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关注“四个变化”:“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变化;“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变化;接受性学习向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变化;传统手段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变化。
●课堂教学实现“三个转变”:变知识讲授为生活建构;变教案执行为学程设计;变课堂操练为主动探究。
(三)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学校要根据各阶段课程结构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所赋予的课程自主权,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尤其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高质量学校课程。
加强对学校课程研究和开发的领导,是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研发、整体设计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整体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科目的开发。
1.整体设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
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特长为核心,着眼于培养人格健全、才力出众的时代优秀“大同人”的教育目标,立足共同价值观的培养和个性多元化的教育,整体设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
学校拓展型课程从修习方式上分为三类:国家规定的专题教育活动和彰显学校育人追求的专题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科拓展科目和综合拓展科目(校本)中的双语课程为限定选修科目;综合拓展科目(校本)中的课程为学生自主选修的科目,体现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
研究型课程结构图
学校研究型课程在教育目标上,以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为核心,基本上建立起高中阶段研究型课程的总目标和高中三年既相互渗透、各个阶段又有所侧重递进的分阶段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批判反思问题为主线,基本上构成高中三年既有整体组合、又有分阶段侧重点,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保障学生学习差异的课程与教学载体。
2.整体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发
学校整体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不追求科目开设的数量,不单纯依靠教师特长设科,具体实践中做到“一个指向”“两种策略”“三个结合”“四个途径”。
●一个指向:培养走向未来的“大同人”
走向未来的“大同人”,应该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科学素养、追求超越的创新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基础;应该是“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既怀民族情感,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框架
●两种策略:广域建设,特色开发
“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课程的选择性上,学校必须为学生选择提供足够的校本课程的科目。但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能光追求数量,而应当根据学校文化的需求,走“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之路。
我们将学校的培养目标提炼为“全球意识与民族自尊、合作与竞争、民主与法制、网络意识与网络道德、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业与风险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往与慎独”等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整合在八个学习领域中。广域建设,立足八个学习领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学习内容。特色开发,立足文化育人,重点开发支撑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的课程科目。
●三个结合:与学科课程结合,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结合,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结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课程开发与学科课程结合,拓展基础学科的学习内容,努力夯实学生的学科功底;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结合,及时吸纳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奠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养成和发展。
●四个途径:学校开发,课程引进,教师申报,专家指导
校本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课程领导行为,单纯地依靠教师特长设置和开发课程,很难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还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建设课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学校牵头组织课程开发,例如,我校的“STS课程”“大同文化”课程等;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选择、引进课程,如《知识论》(TOK);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估,对符合学校教育目标的课程支持教师开发;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利用专家、学者专业优势设置拓展型课程。
3.加强选课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针对学校课程广域建设、差异实施的特点,学校加强了对学生课程学习选择性的指导,制订了《上海市大同中学学校课程学习手册》,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计划、实施方法、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选课咨询。开展高一新生学前指导课程学习培训活动,每学期第一周进行选课培训动员,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学习、主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发“选修课程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集教师课程申报、课程审批、选课指导、课程选择、过程管理、学业管理与评价、课程评价、师生沟通、学习资源、作业递交与批改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作用。
二、优化“两个行为”:课程管理行为与课程开发行为
立足于学校教育哲学的课程开发也不应该是随意、单一的依据教师兴趣、特长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使其规范化,以提升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此,学校必须建立起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发挥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作用,成立“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由校长、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德育研究室主任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与教师的代表组成;在校长室直接领导下负责学校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有关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实施等工作。学校依托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优势,聘请有关课程与教学专家为顾问参加重大项目的咨询与研讨;在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中根据需要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参加。
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完善学校课程整体结构,对学校课程布局的优化进行探讨;
●研究、讨论每一学期的课程计划,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提供咨询;
●进行新课程开发的探索,对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地行指导,并进行课程教学调研和课程教学评价;
●对学校选修课程进行课程评价,审议、评估学校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选修方式、课程学分;
●在学校课程(选修课程)实施中,进行教师教学、学生选修、学习效果与质量的调研,进行学校课程教学的管理,并参与学校选修课程教师的考评。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意见,学校在实践中规范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每学期有课程申报,每个申报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评估,每个评估都有对申报教师的反馈,凡评估认定的给予立项,每个立项课程都有课程实施的计划,每个立项课程的教学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成员的过程跟踪指导。
同时,我们还规范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行为,要求教师做到每门课程有“五个一”:每门课程都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表述,每门课程都有细致的实施要求,每门课程都有科学的内容设计,每门课程都有合理的课程评价计划,每学年为学生提供一份课程选修信息。
课程理想状态的实现,并不是仅依靠改革者的热情就能够达成的,实现课程功能整合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效益,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目前学校教育应试、升学基本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学校课程开设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仍较严重地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因此,必须改善学校在素质教育探索中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上的保障,学校校本课程的“边缘化”地位才能真正摆脱,课程实施的效益才能增强,学校课程领导的作用才能真正彰显。其次,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时还很难适应课改发展的需要,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任务。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