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当代知识观转型与课程变革的审视(1)

2017-10-11 01:1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对当代知识观转型与课程变革的审视(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权威型

摘要:权威型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它确信知识的必然性、真理性,知识权威导致课程的控制。批判型知识观包括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及其相近流派的知识观,它主张不确定性、建构性和个体体验性,提倡平等对话,然而又使课程改革缺乏目标,失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审视当前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应坚持科学与人文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继承与创新统一等。

关键词:权威型知识观;批判型知识观;课程改革

一、权威型知识观深刻影响传统课程编制

权威型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理性主义知识观把知识当作外在于主体(即学生)的客观存在,学生需要通过一定合理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这些客观知识。理性主义知识观以深刻的唯理论为哲学基础,主张知识只能通过理性论证来获得。[1]远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提出理念论并将之作为其哲学的基石和教育学说的基础,他认为一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唯有共性即他所说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只有理性认识和思维,才能产生真理、知识。[2]笛卡儿也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事物被认识,“并非由于它被看见被摸到了,而是由于被思想所理解了”。[3]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延续千百年,在此知识传统下,知识被认为是“绝对的”“科学的”。“绝对的”就是通过严格的理性思维获得的知识具有绝对的、永恒的和普遍的价值特性,不容怀疑;“科学的”即知识自成严密的学科和逻辑体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但知识仅限于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4]自柏拉图以来,人类的知识便在价值形态上分出了级别,日常操作所需的知识处于最底部,处于最高点的则是真理知识,后者高于日常生活的实践知识。与理性主义知识观针锋相对的是经验主义知识观,培根“是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科学的进程是从经验材料入手,通过实验得到公理;他是科学技术的伟大倡导者,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给予了最充分的估价。培根的《新工具》问世,使得经验主义知识观逐渐抬头。经验主义知识观认为儿童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是从对个别现象的感知再经过归纳提升为一般原理,才可形成可靠的知识。经验主义知识观归根结底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产物,它认为知识的来源是科学技术和现实生活,是经过实验验证,不容怀疑的真理和知识。尽管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的知识来源存在根本区别,但这种传统知识观确信知识即确定的认识,知识独立于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真正的知识是不变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有效性;理性知识比感性知识更有价值;自然科学知识比社会科学知识更为客观;知识的学习就是个体对知识客观意义的外部接受。[5]既然真理是由少数科学家或哲学家经过严密的科学发现或逻辑推理得来的,因此“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芸芸众生只是接受和传播专家们所发现的“真理”,这样就产生了知识权威。而且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科技理性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日益增强,科学教育对人的束缚也开始显现出来,这集中体现在泰勒(Ralph Tyler)的课程目标编制模式中。

泰勒的课程设计深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知识权威观在这里的体现就是对课程编制进行目标控制。其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将要得到实现?泰勒的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一直被认为是课程编制中的经典。但泰勒原理把课程理论带入了一个“理性时代”,把课程实践送上了只需按章操作的现代生产线,使课程编制陷入了“非人性化”境地,使“占有”更多的知识以获得外在自身的身份,成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6]泰勒原理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课程开发的创造性不见了,教师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学生是被控制的对象,其主体性受到压抑,这是权威型知识观难以避免的问题。

二、批判型知识观引发课程领域深层变革

批判型知识观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等。20世纪以来,建构主义逐渐发展,它认为人的心灵是真实存在的;知识是由个体建构,在内部生成,是创生的;人与人在其中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观,它认为,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理解和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波兰尼等。皮亚杰(Piaget)认为,知识既不是现实的复制也不是先验形式对现实的强加。相反,它是两者之间的中介──一种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促成的构建(或再建)。波兰尼则把建构的知识看成是“个人知识”,他反对传统知识观把这些热情的、个人的、人性的成分从知识中清除,认为知识是对事物能动的反映。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了主体能动性,主张知识创生理念,这带来了课程领域最直接深远的变革。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7]无独有偶,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反思和超越现代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活跃于人类一切社会科学领域,它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哲学思辨式的文化建构,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深远意义上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知识观进行批判和反思,超越和突破。后现代课程研究是对现代课程研究的反省和超越,现代课程研究追求客观、普遍、中立,后现代课程研究则反省、批判现代理性造就的负面影响和结果,着力弘扬主观、个体、多元。[8]后现代课程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概念重建运动,从这个时期以来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由“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最先致力于理解课程的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概念重建是正在出现的后现代课程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该课程流派松散,但有共同兴趣;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建”。“概念重建”就是反对现代课程中的权威意识和控制意识,反对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和情境,这与建构主义是异曲同工。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从建构主义及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吸收自然科学中不确定性原理、非线性观点、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概括为“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及严密性。在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泰勒原理也得到解构与重塑。如果我们吸收后现代课程思想,打破其封闭和构成关系,将“目标预定—经验选择—经验组织—评价”这样一个机械的、线性的封闭体系重塑为由确立目标、选择和组织经验和过程性多元评价三个新型关系下的构成部分,可以获得泰勒原理新的解析意义。[9]后现代课程力求反映后现代主义非线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特别强调增加不确定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对当前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的辩证分析

(一)坚持马克思理性精神,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理性精神的实质是一个历史性命题,西方的人文理想中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其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而人文精神被看成是建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10]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文本来就有理性的因素,只是到了近代后,理性本身被误解、片面化为自然科学,形成了“工具理性”。马克思理性观在批判了近代理性主义所具有的狭隘性、片面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理性观,其“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的统一,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崇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断变革,坚信科学能引领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11]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美国加州基础教育启示及借鉴(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