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见,该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高中课程的教学理念,体验到理念实践化的成功。听课者一致认为,这是一节真实的、有意义的、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达成了本课设计的三维目标。
2.体验教学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概念。外语教学需要精心、充分、科学、弹性的预设,更要注重引导生成、促进生成和拓展生成。具备教学机智的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与表达的时空,在动态过程中应对无法预见的问题,从而构建生成式课堂。以下My favorite season (PEP小学英语)一课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典型案例。[6]执教者设计了一首四季歌谣(Winter,winter,white and cold; Summer,summer, red and hot...),试图以吟诵歌谣为主线复习和巩固所学词汇。正当她在朗读歌谣时,一个“意外事件”打乱了她预设的方案。一个小男孩说:“Miss Lin,winter is green and warm in Kunming.”说时迟那时快,她马上竖起大拇指,说:“That’s right.You are really smart! But today,we talk about the season in Lishui. What color is the winter in Lishui?”并很得意自己的灵活机智,但没想到又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了,一个小女孩举手说:“Winter is pink.”话音刚落,班级顿时唧唧喳喳“乱”起来。她下意识地反问:“Why?”对方答道:“In winter,my curtain is pink,my bed is pink,and my slippers are pink, too. So I say winter is pink in my home.”面对如此有创意的回答,她言不由衷地赞叹,随即便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让学生畅谈冬天的各种颜色,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的结论是:Winter is colorful.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改革提倡把教师、学生和文本视为课程的三要素,彰显教师—学生、教师—文本、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关系。在三要素中文本的概念值得一提。文本同时涵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是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等,是课程专家开发和编制的产品;后者是指未进入师生视野的教材和校园文化载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因此,文本包含了过去“教材”所没有的意蕴。新课程主张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中潜在的主体之间的多元开放式对话,在对话式交往中任何一方都拥有话语权,而不占有话语霸权。这种课程观强调文本的开放性,打破了教材研究与使用的封闭性,既关注显性课程的处理和利用,又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给予师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一方面鼓励师生发挥想象力、直观能力、推理能力和感悟力,解读文本的不确定性意义,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把文本中静态的语言符号还原为具有鲜活生命的文本主体,在运用中渗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主体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师生尊重教材文本的权威性和客观性,自主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1.利用显性教材
教材文本的结构和内容都是相对稳定和静止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对教材内容的难易度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例如,人教版 NSEFC Students'Book 1(A)②中的Friendship单元主题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有的教师用A Friend Most True 这篇激情感人的诗歌作为“热身”内容,在讨论“读前”的问题后转入“读中”阶段,然后把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项目糅合在阅读过程之中,最后再把教材中原本作为“热身”的问题作为“运用英语”的辩论话题。这种方式处理文本符合“选用、调整、替换”的原则,是颇有创意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是指未进入师生视野的教材内容和校园文化载体,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新课程强调文本的开放性,重视隐性课程开发。在情感方面,也有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之分。前者是指在教材中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直观形象手段使人能直接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情感和教育导向;后者是指教材内容中反映出来的客观事实,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透过字里行间仍然会体味、感受到文章中所隐含的情感,这些情感因素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效果,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例如,高中英语第三册The Discovery of Australia单元的阅读课文,描述澳洲地理面貌和资源以及土著人的发展历史,但解读一些表面的文字和数字,不难发现文本传递着深层次的信息:外来者入侵澳洲,肆意掠夺古利人的财产和土地,残暴屠杀古利人。这种批判性分析使隐性因素显性化,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古利人悲惨命运的同情。高二第三单元Body Language课文阐述了“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very different ideas about body language.”的客观事实,其中隐含了认识异国文化、包容和尊重异国风俗习惯的情感目标。高一第六单元Cultural Relics描写世界文化遗产,隐含了人类文明史、战争史和人类追求发展与进步的情感因素;第七单元The Olympic Games表面上是教育人们热爱体育、关爱生命,实际上蕴涵着人类通过体育运动磨炼意志,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各国在竞争中谋求和平的情感意识。在与文本对话中,教师不光是文本信息的传递者,也不光是文本主体的代言人,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解构与批判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和文本各主体之间达成互识与共识,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益的最大化。[7]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四)反思
反思就是思考,包含经验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具有个体性、内隐性、群体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等特征。[8]反思性教学是建立在科学意义上的反思,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道德感和实践理性为动力,以批判性分析为思维工具,以达到“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为目标,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思潮和运动。[9]从反思参与的主体看,有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从反思的时间看,有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和活动后反思;从反思的对象看,有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文本主体;从反思的内容看,有教育理念、个体信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智慧等;从反思的方式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档案、教学研讨、案例研究、教学录像、微格教学等;从反思的过程看,分为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四个步骤;从反思的结果看,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教师的行为变得更加适宜了,二是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发展型”教师。
(五)自主发展
从哲学意义上讲,自主是个体作为主体对客体和主体自身的支配,它表现为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时,不因外界的压力使自身思维和行动受到干扰,而且个体能够以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动,正确评价自我,树立明确目标,并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促进自我发展。[10]教师自主研究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催化剂。教学研是自主发展的主渠道。从过程看,教学研是三个环节;从方式看,教学研是参与知识的三种形态;从时空上看,教学研又是“同期互动”立体结构。[2]在教学研共存共生的整体系统中,教是指教学实践和体验,学是指获取教育理念,研是指从事教学研究;研一旦停止,学就停滞,教也就难以奏效。杨良雄③从教20年,始终做到教学研三者结合,自觉学习专门知识和教育理念,主动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在探究教学理论转化为个人观念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统一,形成了丰富的个体信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他的成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典型案例,具有示范性意义。
“关注生命”是他的个体信念。他致力于创设一个生生不息、动态的教学系统,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相互沟通、民主和谐、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合理化教学建议,他在班上设立了“求疵”奖,专门奖励勇于对教师教学“吹毛求疵”的学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是他的教学风格。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投入教育生活。一走上讲台就神采飞扬,豪情万丈,一进入课堂就有师生欢快、和谐的笑声。他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化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心灵。因此,他的课充满了活力,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有能量流动,有信息的沟通,有情感的交流,以良性互动的课堂环境提升教与学主体的生态价值。“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创新教育”思想已经同化为他个人的品质。
三、小结
任何人在职业生涯中都有自己熟悉的范围和习惯的经验,喜欢在安全、舒适、稳妥的“心理舒适地带”内活动和停留;一旦因外部环境变迁需要逾越舒适地带时,就可能感到不适、困难、麻烦甚至危险。[11]在教育生活中,教师同样存在与传统观念和行为相匹配的心理舒适地带,有可能出现不愿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产生无意接纳新理念的念头,坚持固守传统的套路。新课改需要教师拥有把课程理念转化为个体观念的意识和愿望。本文的案例充分说明,许多英语教师具有主人翁意识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愿望,善于主动逾越舒适地带,扬弃和升华传统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知行合一”、重塑个体观念。
①第一个版本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第二个版本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本文统称《英语课程标准》。
②刘道义主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③福建省宁德市柘荣一中特级教师、副校长,省英语学科带头人,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省级优秀青年教师。
参考文献:
[1]黄远振.论新课程理念在英语课程中的体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0):42—47.
[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1):10—15.
[4] 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6—60.
[5]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 林肖慧.“意外”生成的精彩[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5,(8): 19—21.
[7]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4—9.
[9] 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0]姚计海,钱美华.国外教师自主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9):44—47.
[11]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3):71—7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