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课程理念;个体观念;转化途径;知行合一
一、课程理念与个人观念
理念是某一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反映,是对“应然状态”的追求,是对某一事物理性的认识,是传统和现代完美的结合;理念具有时效性、发展性、导向性、实践性、稳定性和延续性等特征。[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在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教育基本事实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知识上升到思想的范畴。[2]课程理念是教育理念下位的理念,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各学科共享的四大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这四大理念在两个版本的《英语课程标准》①中均得到了全面贯彻与落实。譬如,《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六条基本理念,即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突出学生主体、关注个性需求,改进教学方式、倡导体验参与,优化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学习,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以上跨学科的四大理念和具有学科特点的六个基本理念都是用语言符号形式明确表述的学科知识,这种知识都是具有可言传性、公共性、逻辑性、客观性、权威性和正确性的公共知识,既是知识创新的产物,也是理论研究的成果。
二、知行合一:课程理念与个体观念的融合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观。“知”和“行”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一对概念,二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其中“知”是理论,“行”是实践,“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知行合一”理论蕴涵着一种开拓进取精神,对于英语课程改革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先进的课程理念是形成个体观念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关键是学习课程理念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教育生活中加以体验、反思与内化,在知行互动中实现从理念到观念、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以下拟从五个方面阐述英语教师践行课程理念的途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教学实践是教师的生命线、主旋律,贯穿于教育生活的全过程。新课改中一大批中小学英语教师主动提高课程意识,践行课程理念。例如,一位教师在连续三年的高中课外阅读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阅读报刊文章,读后在班上交流阅读信息和阅读体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她设计两个“灵活与宽松”的方案:第一,鼓励英语“学困生”参与读报活动,引导他们先读一些难度较低的文章,并逐渐加大难度;第二,提出三个不同层次的读写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较高要求是写一篇读后感,一般要求是写一段摘要,较低要求是写几个主题句。分层次要求既照顾到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又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求,体现了“突出学生主体、关注个性需求”的基本理念。由于“学困生”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实施一段时间后,他们都能主动提高任务难度。
还有一位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试验项目”研究中大胆实践形成性评价理念,设计了一些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下是她设计和实施的两个学生评价表。
高中生英语每日报告评价表
高中生课堂英语学习表现自评表
“高中生英语每日报告评价表”是每天课堂前几分钟使用。学生是轮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Daily English Report,口头报告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书面作品,其他同学则依据报告者的语音语调、内容和形式以及书写和表情等方面在表上打分。这种评价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都很有挑战性,演讲者会积极主动地准备,力求把自己最拿手一面展现给同学;听者会很认真地听,然后做出判断和评价。“高中生课堂英语学习表现自评表”是作为各单元形成性评价的工具,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表现做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从中学会自我分析、总结、归纳、反思。发展性评价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主要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体验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内心的感受,是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具有情感性、意义性、主体性、亲历性和模糊性等特征。[5]体验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并体现教师教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本节重点阐述体验教学设计和教学生成两个方面。
1.体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安排和研究,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措施。狭义地说,教学设计指的是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教学单元或某一课时的设计,包括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第五模块I∶E阅读课文时,其教学设计呈现三大亮点。
第一,课堂导入独具匠心。根据课文主题,设计者利用授课者的个人资料作为导读内容,要求学生猜测老师的信息,随着水仙花图片和一组数字的呈现,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即刻拉近,智商和情商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入了。
第二,阅读理解粗细结合。先是略读文本,要求读后回答What's I? And what's E? Could a person's E and I be improved?等问题,接着是细读文章,读后以小组为单位补充表格中空缺的信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合作交流、寻找答案、理解课文(见下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