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1)(2)

2017-10-12 01:29
导读:2.中专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专前两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

  2.中专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专前两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据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练,使学生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3.中专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世纪之交的中专教育,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针对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的特点,中专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尤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跨世纪人才。

  三、关于中专专业设置的思考

  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中专学校,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了拓宽办学路子,增强办学活力,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狠抓了专业调整这个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花力气改造了一批基础长线专业,增设了一些急需专业,发展了部分优势专业,搞活了一些短线专业,建设了一批骨干专业,并在探索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英语、计算机教育的长线化,以及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制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如下令人担忧的问题:(1)专业设置重复,热门专业过热,传统专业过冷;(2)专业口径过小,覆盖面过窄;(3)专业增设速度过快,片面追求多而全;(4)专业设置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资。因而,虽然本地区不少学校拥有一流的校园,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但却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依赖“宽口径”的专业。“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既使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专学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各自均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专业建设如何处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各校必须视自身的条件灵活处理。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业建设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农业中专教育改革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