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中职内涵探讨的意义
探讨概念内涵是为了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便明确这一事物与相近或相关的其他事物的区别。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有利于我们厘清许多与中职工作有关的认识。比如:中职教育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教育吗?显然不是。中职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它以具备初中毕业文化基础、寻求初等职业教育帮助的人为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当今即使是北京市,社会上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有统计说,北京市青壮年人口中,40%没有高中学历,其中相当部分有初级职业教育需求,这些人应该说是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潜在生源。另外,在已具备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甚至更高学历的人中也未必没有中职教育的潜在生源,以往成人中专一些热门专业(如财会、计算机、导游等)的课堂上,时常可以看见大专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津津有味地听课,因为他们是这些专业的门外汉,又想取得入门资格。针对上述一些教育需求,教育部文件说"学校可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完成学业"。(《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2号文件),我市进行了职成融通的中职教育结构调整,这些都是政府的应对之策。问题在于我市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由普通高中校转变而来,长期以来又承担着应届初中毕业生教育的任务,因而形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教育对象的思维定势,一旦应届初中生生源萎缩,就误以为自己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又如,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是否只能局限在初级水平等级上?以往确实是这样的。但社会生产与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人才市场统计表明,具有初级水平的求职者"供大于求",求职者在"中、高(技术水平)等级上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北京:什么人在找工作什么工作在找人》 2001年3月16日《生活时报》)关于人才的成长途径,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学仍然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见,不上大学、选择职业学习然后就业的人,获得了初级技术水平还可以继续提高职业水平,并成为职业工作中的"状元"。取得初级技术水平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相当时间后,希望得到职业水平提高以便职业晋升,仍然会到职业学校来寻求帮助。国外将此类教育称之为"回流教育"。回流教育是社会生产、行业发展以及社会从业人员自身发展向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它将导致职业教育由低到高的系列化,而在这种职业教育水平系列化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职业教育资源的中等职业教育,未必只能圃于初级技术水平等级而无动于衷,置身事外。
再者,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是否等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首先从目前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也少于普通高中近30%,如中职语文课总学时为272个(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教育部教职成[2000]7号文件),而普通高中语文课总学时为384个(据《普通高中语文课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如此距离使中职文化基础课只能"相当于高中水平"而不可能等同于普通高中。再就生源比较,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初中毕业生中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往年大大下降。据初步估计,我市2000秋中职新生中有40%左右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这就在实际上形成了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初中文化补习和高中阶段教育并存的局面,这是与普通高中很不一样的。据预测,中职应届生生源质量在若千年内没有转好的趋势,而我市中职应届生以外的生源,据以往成人中等学校的观察,也多为低质生源。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文化基础课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另外中职文化基础课与普通高中课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人才类型培养目标。中职培养职业人才,而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进入学术领域做准备。中职文化基础课由于有这种低起点、短时限、为进入职业领域提供必要准备的特点,就必然在课程标准乃至内容功能上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而正因如此,中职的文化基础教育也就难以被一再扩招的普通高中教育所替代。
还有,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可与中等职业学校划等号。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而中等职业学校是具备中职教育功能的教育机构。即便中等职业教育有其质的规定性,教育功能有限,也难以限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部功能,更何况中职的内涵与功能在新的形势下将空前丰富。
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区别与中职有关的各个事物,还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定现象。回顾中职20年的奋斗经历,中等职业学校(尤其一些基础薄弱的普通中学转成的中职学校)由于顺应社会生产和行业发展,以及当时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基本需求,奋力从事职业教育因而红火兴旺于一时。而近两年中职的整体滑坡,客观他说,原因不全在普高的扩招上,比如:专业设置布局不合理导致某些行业求职者过剩,而某些行业缺乏起码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级水平单一且偏低导致初级水平求职者过多而中高级水平求职者缺乏,学习者职业持续提升通道不畅;中职学校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缺乏质量效益,以至无论高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难以满足当前行业用人质量规格和个人就业需求……凡此种种,均不能表明中职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而只能表明中职教育的操作没有随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变化,致使自己偏离了中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的基本性质。从内涵探讨的角度,可以认为近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模糊了自己的两大本质属性,"迷失了自我"。
其实无论概念还是概念的内涵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产物,人们探讨概念内涵、探讨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无非是要搞清楚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与其将以往的中职看作高中阶段基础教育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种权宜形式,不如将以往的中职看作必将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雏形。中职姓"职"而不姓"基",普通高中基础教育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取代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工作者不能在工作中弃旧图新,加强内涵建设,彰显本色,自主发展,则有可能贻误前程。旧的北京市中职已留在20世纪,新的世纪将拥有新的北京市中职。当前正值兴起的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正是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以求崛起、新兴的关键举措。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