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随着农业中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努力增强学校区域经济服务功能,切实做到重心下移,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以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日益重要。
一、加快推进农业中专科教兴农工作的依据
首先,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5保常ィ小学文化程度占38保玻ィ慌┮道投力的文化水平则更低。我国现有农牧林渔业4保兑诶投力中,文盲和半文盲1亿人,占22保罚ィ小学文化程度2亿人,占45保担ィ农村每年还有20%的6—11岁儿童因各种原因不能入学或辍学。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下,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并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业增产中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科技进步比较缓慢。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已占70%—80%,我国仅占30%。一方面近些年农业类重大科研突破不够,缺乏类似杂交水稻、地膜覆盖那样具有突破意义的重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形成规模的不到20%。所以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转化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革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再次,农业中专总体办学模式封闭、服务功能单一,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近年来,就总体而言,农业中专学校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办学模式封闭、服务功能单一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扭转,重心下移不够,校内和校外的服务功能不成正比,对区域经济的需求变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反应极不灵敏,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能力相当薄弱,或虽有参与,但主动服务远远不够,与部分地方国家级农业职业高中的整体实力、教育改革及服务区域经济的力度、深度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农业中专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面临农村职业高中强有力的竞争,农业中专如何在前几年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在更加扩大区域经济服务功能方面寻找自己发展的新动力与长久性源泉,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党中央提出了农村改革与发展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本世纪要保证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稳步增长,粮食生产达5亿吨,保证农业平均年增长4%,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农民生活达到小康,在农村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第二步,到2010年农业现代化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商品化、专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步,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见农业农村将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发展农业要有新思路”,这一新思路就是加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两个转变。
二、增强农业中专科教兴农力度的几点思考熞唬犑视ε┮岛团┐迦瞬排嘌与提高的需要,努力为兴农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
农业中专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骨干,其根本任务就是要面向“三农”,用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推广和应用适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科教兴农。为此,农业中专学校必须逐步建立起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运行机制。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校要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关键是专业要有特色。因此,农业中专学校要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扩大农业教育对区域经济产业门类的技术覆盖率;要根据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主导产业,根据区域经济的要求设置与优化专业,拓宽专业的服务口径。每个学校都要开办2—3个有特色优势的专业,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效益。要增强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创造性、预见性,使之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化结构与劳动力流向一致,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
二是农业中专学校应全面推行“能力本位”的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大批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发展乡镇企业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能解决农业生产第一线或乡、村基层生产、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