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划分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分析(1)(2)
2017-10-12 06:50
导读:(三)欠发达地区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供给是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虽然比贫困地区整体水平高,但是从
(三)欠发达地区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供给是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虽然比贫困地区整体水平高,但是从中部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讲,农村职业教育还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欠发达地区跟贫困地区相比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因此,当前应该采取强制性制度,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来供给,这是保障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市场有一定的参与能力,但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脱手参与市场,政府应该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做基础供给。
三、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
(一)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
发达地区主要指东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七省三市。东部发达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民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
1.东部地区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东部地区率先工业化,已经迈过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现代信息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多数省市现代化综合指数已超过70%。东部地区率先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有较强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好,区位优势与市场优势明显。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6.8年,而沿海地区是7.39年。
2.东部地区城乡差距大,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缺乏对市场竞争的信心和能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劳动,职业选择空间狭小。虽然东部发达地区已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但依然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中女性占了绝大部分,闲置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待业青年。
大学排名
(二)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特征
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一是市场带动性。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对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市场带动性。由于发达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大,教育跟市场需求结合紧密,整个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二是效率损失性。如果把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就容易忽略市场的参与力量,导致效率损失。因为有市场的参与,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就更有实力去发展。所以,为了防止效率损失,有一点必须界定清楚,就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不是满足无止境的欲望,而是为了满足生存。这样的选择满足了帕雷拖改进原则,因为真正的帕雷拖最优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既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防止了效率损失。三是财政支持性。发达地区不仅有县乡财政足够的支持,市场和个人都有能力参与,但这并不影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因为他们有能力吃“好饭”,没必要非得拉着跟贫困地区吃“饱饭”。当然,他们吃“好饭”也是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上的。
(三)把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当做公共产品供给是巩固的需要
把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当做公共产品来供给,虽然不是生存所需,却是巩固发展所需的基础。尽管市场有一定能力参与,但也不能弱化其公共产品特征的强度,至少在现阶段不适宜。目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个人需求大于公共需求的状况,因为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发达地区高,自主投资意识也比较强,但是现阶段没有能力完全参与市场。如果减少对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将导致社会办学积极性不高。所以,当前政府应该对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基础供给的保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政府都应该对农村职业教育做基础供给保障。但由于所属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地区的基础供给就是生存的需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供给就是发展的需要,发达地区的基础供给就是保障发展基础的需要。基础供给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特征,这也符合公共产品理论的政府供给不等于政府生产的理论。总体来讲,政府提供基础供给保障、走多元融资的道路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但是多元融资渠道不能作为弱化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纯度的标准。
注释:
[1]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福生,李燕凌,匡远配。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00—314.
[2][美]N.Gregory mankiw.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