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1)(2)
2017-10-13 05:09
导读:对于那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则应从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考虑其多样性。应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思路。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并比较。 (二)关注生活实
对于那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则应从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考虑其多样性。应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思路。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并比较。
(二)关注生活实践、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强调学科知识的教育体制中,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解决能力.似乎一直被忽略。而这些又是可能被我们日常的课堂所关注的。在每一课程(堂)的开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真实性、实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点或问题。在以培养小学生数感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师会让小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的数字,如,109路公共汽车:肯德基食品店里的价格标牌上的数字……在统计与概率的内容里。让学生设计有关学校用水的调查与学校节约用水建议的主题、统计家庭所在社区每天的用水与提出节水建议等等。这样以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主题,不仅内含了丰富的数学内容,同时能够调动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欲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达成预期学科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在一种思考的状态,开始由数学向其他领域拓展。
(三)给予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权。美国的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之后还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代写职称论文而我们的教师往往认为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要知道,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是为学生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他们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师也有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实际情境的刺激下自主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教师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产生新问题去,使学生的大脑始终能够保持在一种思考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他们才会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学习,这才是成功的问题教学。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导的,教师绝不要越俎代庖。如在美国,一堂讲抛物线的数学课,教师讲完概念后马上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绘制乔丹进球的图。对于乔丹是怎么进球的这样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去探索。他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观察录像,去网上收集资料,几天后作业完成了,规律也找到了。学生在研究问题中也锻炼了能力。
(四)教师要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充分的多形式的支持性资源。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支持性资源的需求。如国外的一堂小学二年级的科学与读写能力领域的“透视昆虫”课,教师在进入主题时,精心准备了各种昆虫的图片链接作为导引性资源,在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开始整个教学过程,总共分为五大环节:确定研究的昆虫——研究你的昆虫——小组讨论——给除虫者写封信——设计一张小组的海报。每一个环节里教学者都会为小学生们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在确定研究的昆虫环节,教师不仅提供了几类昆虫的图片,对于每一类昆虫.还有相应的不同亚类的图片提供,在学生的第一反应里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研究你的昆虫阶段,教师事先已经设计好每一种昆虫的各方面资源整合的网页,学生可以直接点击链接,查找所要研究的相关方面的资料,如,生活栖息地、食物、生命周期、对人类的益处及害处等等;给除虫者写封信和设计一张小组海报环节.教师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范例作为学生们完成任务的支持性资源。整个教学过程贯穿“透视昆虫”这样一个研究问题,以“给除虫者写信”和“设计小组海报”这两个任务作为主线,根据教学中特定的问题和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前对于支持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作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加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对于问题教学,代写英语论文这些只是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在具体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理应运用自己的创造性和教学机智去更好的把握问题教学.并在逐渐摸索中掌握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实践工作者.他们对于问题教学的正确理解以及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教学的努力践行.必将进一步推进问题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京山.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3(11).
[2]梁卫.谈谈问题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于成江.运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透视昆虫”.http://www.1ookercn.com.x zt web altbt.htm.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