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培养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生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2017-10-14 01:1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培养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生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中医高等教育必须要遵循中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人

摘 要:中医高等教育必须要遵循中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如何造就和培养中医妇科专业的高尖人才,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强调指出在培养临床研究生方面应注重的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灵活的科研头脑、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中医妇科 临床研究生

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四大学科之一。它紧密联系于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又有其独特的专业理论内涵及临床特点,尤其是在临床治疗方面更有一定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展示它特有的优势,发展好中医妇科这门学科呢?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专业人才。目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历经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从一个单一的培养模式过渡到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科学研究两种培养方向。[1]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在多年培养临床研究生的过程中,通过对几十名学生的分析和总结,发现了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纠正,将不利于中医妇科专业的发展。现就一些问题进行探析:
一、经典理论学习不深,难以透彻领悟中医理论全貌
从古代著名医家和近代名医的经历来看,学好经典著作,熟记重点条文,深刻领悟文意内涵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基础的前提,笃诚实践,医精于勤,是成为栋梁之才的必经之路。 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临床研究生,首先应该重点掌握 “四大经典”等古典医籍的条文。因为,它们是中医的起源、是中医的灵魂。如果能够深解其意,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在理论和临床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而现在的很多研究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医籍越来越淡然,知之甚少,只知其几条肤浅的原文,或者是为应付考试而背诵一些,隔一些时间便全然忘掉。更谈不上熟记理解和应用了,又从何谈起继承和发扬中医事业呢?所以临床研究生,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不要单纯追求学历和学位,而出现“博而不博”“临而不临”的现象。研究生除了注重专业培养之外,同时也要加强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因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只有博览群书,由博反约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盲目追求中医西化
中医学是在几千年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异质体系,中医学的“系统思维”和西医学的“分析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2]不要拿西医的东西往中医里生搬硬套。邓铁涛教授指出“中医要走自己的路”。培养中医人才,既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教育精华。[3]中医如果违背了中医学术特点及发展水平,背离中医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直接借用或照搬西医院校的教育模式,所有的中医理论和临证都要用什么客观化、标准化来规范,这将对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专业的发展有害无益。当然我们绝不排斥西医,并且提倡要掌握一些西医的知识。主张运用现代科学的检查方法诊治病人。例如在诊治崩漏、胎动不安、带下病、不孕症等疾病时,我们也不反对涉及一些西医的认识,采用必要的检查手段。但一定要拿出中医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发挥中医的特长和优势,因为作为一名中医院校的研究生,今后要承担的是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对于两种医学我们应当兼收并蓄,取其精华。比如,对于胎死不下一症,古人已告示医者,“当速下其胎,以救其母,方用脱花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古人能有此认识实属难能可贵。但在今天,面临着这种病症,我们是否仍然要墨守成规,而不去发挥西医学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呢,这当然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发展中医的有效途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