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唱情的能力(1)(2)
2017-10-15 01:26
导读:中国传统美学也非常重视音乐表演中的投情,并且要求这种投情必须建立在解明曲意,即充分理解乐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之上。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
中国传统美学也非常重视音乐表演中的投情,并且要求这种投情必须建立在解明曲意,即充分理解乐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之上。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销魂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且其声音齿颊之间,各种俱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者也。”李渔的这一论述,把曲情以及如何表达曲情讲得非常明白而透彻。他要求表演者必须首先解明所唱乐曲的情节,知道乐曲意境的所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唱出乐曲的神情。而唱出乐曲神情的要求则是在情感和语气上必须和歌曲的要求完全相一致,即所谓“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销魂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在情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曲调的情感,要细致体会乐曲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准确把握旋律的情感基调。
如在教授艺术歌曲《在银色月光下》时,教师可以根据词情和曲情,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第一段,在钢琴清淡的和弦、琶音的陪衬下,引出了悠扬而深沉的旋律。通过“金色的沙滩、银色的月光、迷茫的往事”等一系列诗情画意的描写,表现出了多情的塔塔尔民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演唱时要注意旋律的连贯性,不要有断裂的痕迹,均匀的呼吸状态是歌唱中抒发感情的重要环节。八度的跳跃是这首歌的难点,唱时气息感觉向下,横膈膜支持,声音保持在头腔,并注意控制好音量,调整好音色,咬字、吐字以柔为主,要认识到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小夜曲”。
中国大学排名 第二段,音乐从降E调转为降D调。这一段虽然有小调色彩的感觉,但从感情表达上看应比前一段稍激动,较强烈地表现出主人公从内心的彷徨、迷惘之中突然醒悟过来,四处寻找因背弃他而躲藏起来的姑娘。在演唱中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住情绪,唱出内心的激动,但不能太外在。在咬字、吐字上相对比第一段强烈些,结尾处的半音级进注意气息控制和音的准确性,不然就会失去这首歌应有的色彩。
第三段,钢琴通过7小节的导引,进一步强调主题,音乐转回降E调,速度还原,再现第一段旋律,把优美而深沉的旋律进一步印在听众的脑海中,表现出塔塔尔族民族不屈不挠的追求。演唱时要把握住激动、奔放的特点,特别是“飞呀飞呀我的马”一定要逐渐加强。结尾句“朝着她去的方向”,速度缓下来,延长“方”字,一气呵成,这一句难度较大,音量由强至弱,表现出飞奔的快马逐渐消逝在茫茫的月色中。
音乐表现的情感,不是一般的、日常人的喜怒哀乐的原样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音乐化、诗化、美化了的情感。真正的歌唱家总是先在思想上把歌曲唱起来,预先知道将要唱的那一句声音是怎样的声音和美感。在声乐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熟练的发声技巧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表达歌曲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各种文学艺术的广泛联系和形象类比中,获得对音乐内涵的体验。所谓“情寓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如果学生心中有情,老师的引导就能像导火索一样,一触即发,使学生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声乐演唱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储声虹,徐朗,余笃刚.中国艺术歌曲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靳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