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1)(2)
2017-10-15 01:51
导读:2.外部肢体动作的培养 作为表演者的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协调性强、敏锐力强、匀称的外部形态。通过系统基本功的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肢体的线
2.外部肢体动作的培养
作为表演者的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协调性强、敏锐力强、匀称的外部形态。通过系统基本功的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肢体的线条,增强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展其自身素质。有了这个基础,舞蹈表现力就容易找得到。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动作规范化。我们要在肢体训练的基础上,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潜力作为舞蹈教学的出发点,把情感领悟能力的培养确立为教学的重要标准,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舞蹈肢体的表情有时不单单是靠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表现,在一抬手、一投足等动作过程中,气息也是贯穿作品的因素,培养学生身韵中的呼吸协调是做动作的学生去领悟作品的重要途径。
3.内心情感的培养
舞蹈情感的表达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舞蹈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悟性入手,通过长期观看欣赏舞蹈作品达到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用心领悟,用情表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去。在内心情感培养中,眼睛的表情非常重要,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叙述舞蹈及本身的内心情感,所以首先要使学生学会眉目传情。教学中还可以用不同心情、场合的眼神来训练怒眼、喜眼、哭眼、怨眼、哀眼等多种表情,要求学生通过眼神来表达内心世界。
4.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自找题材、自找音乐、自我设计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生的内在创作激情一旦点燃,就会突破自身而大放异彩。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舞感能力,提高舞蹈综合素质。
二、舞蹈教学中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咯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可以看出舞蹈都是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跟音乐之间存在共同点,舞蹈需要音乐作为铺垫后对其作品进行激化与强化,舞蹈的动作创作都要对应音乐来进行。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音乐的表达更具备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表达产生重叠干扰,而是更进一步的烘托,特别是音乐中的抒情性更是舞蹈生命力的升华。舞蹈教学中,除了舞蹈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外,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舞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舞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前提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群杰,王淑香.舞蹈感畅想[J].舞蹈,1997.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欧建平.舞蹈美学[J].东方出版社.1997.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蒋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