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1)

2017-10-15 01:5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论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摘要:舞蹈是在一定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是人
内容摘要:舞蹈是在一定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是人体在律动过程中展示反映作品中的情感、意图等。在舞蹈过程中,艺术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舞蹈者动作性、抒情性与音乐配合性等诸多因素。这些舞蹈中的因素综合起来说就是指舞蹈者的舞感,舞蹈教学中的舞感培养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部分,提高舞蹈者的舞感就必须从教学中开始进行系统综合的培养。文章从强调内在情感和表现力的培养,又不忽略舞蹈基本训练,使学生从用脚跳舞方式逐步向用心跳舞的方式发展,去探寻舞蹈中的舞感。
  关 键 词:舞蹈 舞感 舞蹈教学 培养
  
  舞蹈以人体为工具,以形体动作的走位为手段,通过舞蹈运动本身表达作品意图及个人对作品、对生活的思想感情、理解诠释,舞者的身体神态、动作韵律、舞蹈气息、化装扮相等随着音乐的起伏传递给观众其表演作品的深邃,传递舞者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上的共鸣震撼。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的情调,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最体现作品与舞者的是舞蹈感觉,舞蹈感觉好像是看得见,又不是人人都能捕捉得到的精灵,它是对舞蹈理解所体现出来的感受,有的舞者的舞感是得宜于先天舞感天赋好,有的则是后天的引导培养。舞蹈教学中的“舞感”培养可以说是舞蹈艺术永不衰竭的生命源泉之一,我们通过教学中得到舞感后能够去掌握舞蹈的风味,追寻舞蹈的内涵,找到真正用心舞蹈的感觉!
  
  一、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舞感”
  
  舞蹈是人肢体的动作艺术,动作中律动的“动”是舞蹈的核心。正因如此,舞蹈技艺的难度往往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的要求标准致使有些舞蹈教学较偏重肢体素质的训练,而对于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培养、艺术涵养的培养不够重视。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内涵性,重视舞蹈者本身的表现力和内在的情感渗透。因此,在许多舞蹈教学中,舞蹈课的教学也在不断更新理念,在对学生肢体基本功动作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舞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对于舞蹈具体表现来说,一般分为舞者外部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两个部分。外部肢体动作指的是舞蹈的动律、动态;内心情感是指表演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因素。这两部分不分先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在动作上与思想情感上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提高学生感官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力
  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首先是建立在有肢体动作的“动感”基础上的,所以说舞蹈的动作动感是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这个舞蹈者舞蹈水平好坏的根本前提,每个人都有先天反应的差异,都具有先天的不同。有人天生应变能力强,协调性好,有人就较弱。因此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提高舞蹈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然而,舞蹈的动感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动感,而是对舞蹈这全身各部位动作的高度敏感力和协调性,这就是舞蹈感觉的基础。舞蹈训练实际也就是这一简单道理的延伸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训练逐步扩大舞蹈形体技术范围,这样可以不断地提高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性与感受力。规范的基础训练是在不断地增进这种动感的敏锐度、协调性和准确度,例如:舞蹈训练中常规的“擦地”动作,舞蹈者长期练习“擦地”,不仅加深了对绷脚、外开、延伸等腿的形态的准确感觉,而且还加强了脚底、脚尖对于地面相互关系的敏感程度。系统大量的科学练习,不断地接受器官与外界信号的反馈,使得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舞者都需要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训练技能,一方面是对自身动感准确性的培养,这也正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敏锐力的正确途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蒋苏黎
上一篇:作曲教学随感(1)网 下一篇:没有了